川北环线91:仪陇丁氏庄园

标签:
蓄水式天井门柱石雕四水归堂身润琳琅耕读传家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仪陇丁氏庄园位于马鞍镇西南丁家沟,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家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这里距离朱老总父母旧居不远。

朱德小时候曾在这里的私塾上过学。

丁氏庄园,是集居住与防卫于一体,融多种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双层土木建筑,是川北最大的客家庄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丁邱南兄弟勘测选址,历时两年完成庄园的筹建工作。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破土动工;民国十四年(1925年),竣工,20年的时间。

国保单位,但进门需要购票,老年人有优惠。

外院院坝宽敞,是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呈巨人揽臂状,与前方的山势形成一个回环的气场。院坝外侧建有高约5米的半月形石堡坎,以石栏杆围护。堡坎外侧建有长约60米、宽约10米、深约3米的护宅河,护宅河形如弯月,称“玉带环腰”。

外院的两侧为耳房,底层为粮仓,二楼是工人们的住所。


前后天井之间的穿堂。

在庄园的东西两侧还有两个天井。天井的中间有一座石质小桥,小桥上建雨檐.东天井与西天井相对称,天井布局一样,但东天井却没有蓄水。

主堂屋又称上堂屋,是整座庄园的核心,是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主堂屋大门外侧有对联“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亨”,倡导的是行善积德之意。

堂屋上方悬挂着镏金大匾,上书“锦绣腾辉”。


主堂屋两旁都是卧室。

皮影戏的房间。


朱德小时候曾在这里的私塾上过学。

丁氏庄园,是集居住与防卫于一体,融多种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双层土木建筑,是川北最大的客家庄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丁邱南兄弟勘测选址,历时两年完成庄园的筹建工作。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破土动工;民国十四年(1925年),竣工,20年的时间。

国保单位,但进门需要购票,老年人有优惠。

外院院坝宽敞,是典型的三合院格局,呈巨人揽臂状,与前方的山势形成一个回环的气场。院坝外侧建有高约5米的半月形石堡坎,以石栏杆围护。堡坎外侧建有长约60米、宽约10米、深约3米的护宅河,护宅河形如弯月,称“玉带环腰”。

外院的两侧为耳房,底层为粮仓,二楼是工人们的住所。

院坝正中即是大院大门,门由石条拱砌,两边几个外窗。正大门上石刻的对联为“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横批是“耕读传家”。内院是丁氏族人生活的地方。内院有一道石拱门,是庄园的正大门,这道门虽小,却正好印证了客家民居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的谨慎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客家人在异乡获得生存安全的心理需要的表现。


前堂屋是丁家接待普通客人的地方。堂屋与内院用六扇门隔开。中间四扇门中部镂雕着“富贵齐全”四字。前堂屋上方悬挂着“身润琳琅”的匾额,这是对丁家人行善积德,惠泽乡民的赞誉。

主天井北高南低,占地200多平方米,是“四水归堂”的格局。每逢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面汇入天井,再从东南与西南角的排水道流出院外。



前堂屋是丁家接待普通客人的地方。堂屋与内院用六扇门隔开。中间四扇门中部镂雕着“富贵齐全”四字。前堂屋上方悬挂着“身润琳琅”的匾额,这是对丁家人行善积德,惠泽乡民的赞誉。

主天井北高南低,占地200多平方米,是“四水归堂”的格局。每逢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面汇入天井,再从东南与西南角的排水道流出院外。

整个大院有门120道,据说这庄园的门柱石雕,是两个石匠用了整整3个月时间才完成的。庄园还有半月形石拱门12道,门额枋全都雕有花鸟图案,菊花牡丹、瑞云翩翩,或“喜鹊闹梅”、或“牡丹富贵”、或“鸳鸯藕荷”、或“百鸟朝凤”,充分显示了丁家的宝贵喜庆,蕴藏着吉祥之意。

前后天井之间的穿堂。

在庄园的东西两侧还有两个天井。天井的中间有一座石质小桥,小桥上建雨檐.东天井与西天井相对称,天井布局一样,但东天井却没有蓄水。

主堂屋又称上堂屋,是整座庄园的核心,是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主堂屋大门外侧有对联“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亨”,倡导的是行善积德之意。

堂屋上方悬挂着镏金大匾,上书“锦绣腾辉”。


主堂屋两旁都是卧室。

皮影戏的房间。

大院有专门的戏院,有能容纳上百观众的厅堂。
据说,整座庄园共有大小房屋108间,取《水浒》中梁山有一百单八将意蕴,丁氏曾说:“梁山有一百单八将,丁家有一百单八房,子孙住在这里,个个皆好汉。”这种建筑思想,多少也印证了客家人骨子里崇尚忠义的中原遗风。

一楼的大磨房。


一楼的大磨房。

前一篇:川北环线90:仪陇朱德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