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90:仪陇朱德故里

标签:
锤镰石朱家大湾丁家院子琳琅村养父母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仪陇朱德故里景区,位于仪陇县马鞍镇,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很大,需要乘坐景交车观赏。路过的锤镰石位于景区南入口大门处,一块天然奇石,石头底盘外沿四分之三部分是弧线,宛如一把镰刀;石头上部呈T字形,酷似一把铁锤,人们称之为“锤镰石”。这种天然造形恰似中国共产党党徽图案。

朱德诞生地。位于李家湾丁家院子,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川北三合院民居,初为当地李姓富户所建,后由地主丁邱川购买后改建。1882年朱德祖父租用。1886年12月1日(农历冬月初六),朱德诞生在西厢仓屋里,并在此生活了9年。

还有这口琳琅井。朱德少年时期于1900年挖掘的水井,因地处琳琅山而得名。该井至今水质稳定,历经多次旱灾未枯。
故居是穿投木结构的三合院农舍。故居依山临涧,背北向南,面积约260平方米,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正面堂屋、卧室、厨房,为土墙青瓦结构;左侧是蚕房、作坊、农具房,系穿投木建筑;右边的猪栏牛圈是木架草房茅舍。



朱世和卧室。朱世和,朱德三叔,一辈子生活简朴,以种田为生。他的父辈总共有兄弟四个,分别叫朱世连、朱世林、朱世和、朱世禄,朱德是老二朱世林的孩子。

养父母的卧室。养父母朱世连是朱德的大伯父,这对夫妇膝下无子嗣,朱德两岁时由祖上作主,将他过继给了大伯父为子。

堂屋,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和朱氏历代先祖的灵位,

朱德祖父母卧室。朱德家族世代务农,生活贫困,但家族成员勤劳节俭,家族历史中充满了艰辛与奋斗的故事。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九十余岁时仍在田间亲自劳作,终年93岁;祖母潘氏是一家人的组织者,她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享年89岁。

阁楼里的朱德卧室。青少年时期的朱德在此住了14年。

由于家境贫困,有了养父的支持,8个兄弟姐妹就只有朱德一个人读书识字,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朱德在6岁时被送到离家不远的琳琅山腰的药铺垭私塾开蒙,后来又转到地主丁姓的家塾读书。九岁时让他进入马鞍场席家砭私塾读书。

缫丝机、织布机等



朱世和卧室。朱世和,朱德三叔,一辈子生活简朴,以种田为生。他的父辈总共有兄弟四个,分别叫朱世连、朱世林、朱世和、朱世禄,朱德是老二朱世林的孩子。

养父母的卧室。养父母朱世连是朱德的大伯父,这对夫妇膝下无子嗣,朱德两岁时由祖上作主,将他过继给了大伯父为子。

堂屋,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和朱氏历代先祖的灵位,

朱德祖父母卧室。朱德家族世代务农,生活贫困,但家族成员勤劳节俭,家族历史中充满了艰辛与奋斗的故事。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九十余岁时仍在田间亲自劳作,终年93岁;祖母潘氏是一家人的组织者,她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享年89岁。

阁楼里的朱德卧室。青少年时期的朱德在此住了14年。

由于家境贫困,有了养父的支持,8个兄弟姐妹就只有朱德一个人读书识字,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朱德在6岁时被送到离家不远的琳琅山腰的药铺垭私塾开蒙,后来又转到地主丁姓的家塾读书。九岁时让他进入马鞍场席家砭私塾读书。

缫丝机、织布机等
朱老总后来回忆自己读书时的经历时曾这样说过一段话:“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1906年朱德进入南充顺庆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进四川体育学堂读书,1908年回乡执教于仪县立高等小学,1909年春节过后,朱德就是在这告别亲人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条“伟大的道路”,


1906年朱德进入南充顺庆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进四川体育学堂读书,1908年回乡执教于仪县立高等小学,1909年春节过后,朱德就是在这告别亲人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条“伟大的道路”,

朱德诞生地。位于李家湾丁家院子,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川北三合院民居,初为当地李姓富户所建,后由地主丁邱川购买后改建。1882年朱德祖父租用。1886年12月1日(农历冬月初六),朱德诞生在西厢仓屋里,并在此生活了9年。

朱德的母亲一辈子生了13个儿女,但5个早夭,只养活了8个。最大的是姐姐朱秋香,其次是两个哥哥朱代历、朱代夙,下面是妹妹朱九香,弟弟朱代炳、朱代焜、朱代庄。
该院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土木穿逗结构、青瓦房面的川北典型民居三合院,正房五开间,高大宽敞,雕花门窗,做工精细,建在一块1.07米高的石砌台基上,中间有梯道5级,上阶沿进入堂屋,两次间为卧房。

钟夫人一生虽然默默无闻,但其言其行却对朱老总一生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朱德生母钟夫人是一位能干娴熟、和蔼善良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情感笃厚。1944年4月,朱德在延安各界追悼其母钟夫人逝世的大会上,敬献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祭文,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无比敬爱。


钟夫人一生虽然默默无闻,但其言其行却对朱老总一生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朱德生母钟夫人是一位能干娴熟、和蔼善良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情感笃厚。1944年4月,朱德在延安各界追悼其母钟夫人逝世的大会上,敬献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祭文,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无比敬爱。

西厢房第一间为饭堂,现陈列着方桌,板凳、柜子等。西梢间转角为厨房,现陈列着土灶、铁锅、碗柜、案板及厨具家什。

朱德父母旧居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原为清代中叶修建的土墙青瓦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该建筑系朱德家族祖产,但由于生活所迫,曾几经典当,直到朱德在云南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寄回积省的薪俸,才赎了回来。


朱德父母旧居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原为清代中叶修建的土墙青瓦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该建筑系朱德家族祖产,但由于生活所迫,曾几经典当,直到朱德在云南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寄回积省的薪俸,才赎了回来。

跨进园柱坊门向里走,是为内院坝,用青石铺就,光洁平整。现建筑内保留朱氏家族生活原貌,陈列纺车、木平床等物件及家世文献。

朱家院子坐东向西,它是清代中叶修建的土墙壁,双椽檩、青瓦顶、宽阶檐四合院古老民居。后经多次培修添补,其住房达21间。堂屋外壁的雕花格子门及"人民之光"匾额(1950年中共川北工委赠)。

生父母卧室。朱德生父朱世林(1861-1920年10月27日),生母钟氏(1860年4月23日-1944年2月15日)。室内陈列着木平床、罩子、被盖、小方桌、椅子、衣柜、纺车、背篼、夹背、蓑衣等遗物。

堂屋正墙神龛,供有朱氏先祖灵位。神龛上书写着“家门和顺虽餐食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囊无馀自得至乐”,横联“德定安居”的对联。两侧墙上挂着1950年川北工委慰问朱老总家属的合影。


朱家院子坐东向西,它是清代中叶修建的土墙壁,双椽檩、青瓦顶、宽阶檐四合院古老民居。后经多次培修添补,其住房达21间。堂屋外壁的雕花格子门及"人民之光"匾额(1950年中共川北工委赠)。

生父母卧室。朱德生父朱世林(1861-1920年10月27日),生母钟氏(1860年4月23日-1944年2月15日)。室内陈列着木平床、罩子、被盖、小方桌、椅子、衣柜、纺车、背篼、夹背、蓑衣等遗物。

堂屋正墙神龛,供有朱氏先祖灵位。神龛上书写着“家门和顺虽餐食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囊无馀自得至乐”,横联“德定安居”的对联。两侧墙上挂着1950年川北工委慰问朱老总家属的合影。

东次间为朱老总原配刘从珍(1884-1958)卧室,室内现陈列着木平床、罩子、被盖、衣柜、柜子、条桌、桐油灯盏、麻篮篼、剪刀、椅子、撮箕等遗物。
前一篇:川北环线89: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
后一篇:川北环线91:仪陇丁氏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