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标签:
千年侧柏忠贯云霄唐碑墨林旱莲杂谈 |
分类: 陕甘宁疆 |
继续参观勉县武侯祠,过了琴楼就是戟门,戟门是重要的礼制建筑,在进入大殿拜谒之前,文官武将们需在戟门处按规定存放兵器并整理衣冠,以示庄重。
戟门后侧,有光绪二年金陵王嘉桂题的“名世挺生”,还有民国时的“大器无方”。


院中的侧柏,按照树旁石刻介绍,有1700年的寿命了。


拜殿内挂匾甚多,最醒目的是前正中的“大汉一人”,算是对诸葛亮一生最高的评价了。

拜殿正对着正殿,里面有香炉,方便人们祭祀。

拜殿两侧的石碑,大多是清代的当地官员乡绅修复武侯祠的纪事碑以及题诗。

坐像背后,是“忠武侯爵谥暨历代追封考”,来自明代宣德年南阳知府陈正伦的同名文章。注意了,我们平常喜欢叫诸葛亮武侯,但武侯不是谥号,而是他的爵位,他真正的谥号,其实是“忠武”。

底座有启功题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正殿前东西厢房内,彩塑有当年跟随诸葛亮多年南征北伐,并同诸葛亮一起来汉中参战议政的文臣武将二十尊,他们是蜀汉的精英和功臣。

院中的古代雕刻石槽

院中还是数面明清时期的碑刻。

正殿后侧,有:“鞠躬尽瘁”匾。

武侯祠中轴线最后的是崇圣祠。建筑风格为明清式样,歇山顶结构,与祠内其他建筑(如大殿、拜殿)保持一致,体现陕南地方特色。形成“前殿后祠”的传统礼制格局。




过了戟门,就是拜殿,为祭拜诸葛亮的殿堂,中轴道正中置一明隆庆年间所铸高大方形铁香炉,重千余斤。

院中的侧柏,按照树旁石刻介绍,有1700年的寿命了。


拜殿内挂匾甚多,最醒目的是前正中的“大汉一人”,算是对诸葛亮一生最高的评价了。

拜殿正对着正殿,里面有香炉,方便人们祭祀。

拜殿两侧的石碑,大多是清代的当地官员乡绅修复武侯祠的纪事碑以及题诗。

正殿内有诸葛亮彩塑坐像一尊,羽扇纶巾,神态自若,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

神龛上方高悬“忠贯云霄”的金匾一方,这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的金匾,属于武侯祠镇馆之宝之一。


神龛上方高悬“忠贯云霄”的金匾一方,这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的金匾,属于武侯祠镇馆之宝之一。

坐像背后,是“忠武侯爵谥暨历代追封考”,来自明代宣德年南阳知府陈正伦的同名文章。注意了,我们平常喜欢叫诸葛亮武侯,但武侯不是谥号,而是他的爵位,他真正的谥号,其实是“忠武”。

底座有启功题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正殿前东西厢房内,彩塑有当年跟随诸葛亮多年南征北伐,并同诸葛亮一起来汉中参战议政的文臣武将二十尊,他们是蜀汉的精英和功臣。

院中的古代雕刻石槽

院中还是数面明清时期的碑刻。

正殿后侧,有:“鞠躬尽瘁”匾。

武侯祠中轴线最后的是崇圣祠。建筑风格为明清式样,歇山顶结构,与祠内其他建筑(如大殿、拜殿)保持一致,体现陕南地方特色。形成“前殿后祠”的传统礼制格局。

崇圣祠是祭祀体系中“追远报本”的象征,专门陈列诸葛亮家族世系牌位,并展示历代帝王对其的追封(如“忠武侯”等谥号)。与大殿的“忠贯云霄”匾额相呼应,强化了诸葛亮“忠贯古今”的历史地位。


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

唐碑,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所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通碑。这块通碑不仅是勉县武侯祠的镇馆之宝,更是在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书法名碑之列。


唐碑,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所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通碑。这块通碑不仅是勉县武侯祠的镇馆之宝,更是在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书法名碑之列。

墨林中,曲径通幽。这里游客甚少。
后一篇:川北环线15:勉县武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