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13: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上)

标签:
晋代石琴明代石旗杆天下第一流观江楼诸葛古镇杂谈 |
分类: 陕甘宁疆 |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位于勉县武侯镇武侯村,大约这个村就因为武侯而存在。2006年,勉县武侯祠文物管理所更名为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并正式开放,但要买门票哟。大门额书“敕旌尚义之门”,是武侯祠博物馆。

我们从边上的诸葛古镇入园,这是新建的景区,以诸葛武侯出将入相、南征北伐、波澜壮阔的一生为线索,集历史文化、民俗民艺、实景演出、休闲娱乐、人文建筑等组成。

进入真正的武侯祠,还需要买票。其上的“观江楼”,在这里可以北面远眺雷公山和天荡山,西面远跳阳关,南面远眺定军山,还可以俯视沔水两岸,使人心旷神怡。

外围的八卦广场、孔明灯广场、五丈原广场、水街、旱街等我们一晃而过。

从观江楼这里入口,进入武侯祠,绿树参天。

观江楼以及南面的定军山。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五虎上将之一黄忠,正是在定军山之巅,一举击杀了魏军大将夏侯渊,这场战役也成为了黄忠一生中的辉煌时刻。

勉县武侯祠,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建立,即诸葛亮去世29年后,是蜀后主刘禅下诏“近墓立祠”敕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约五十年。


我们从边上的诸葛古镇入园,这是新建的景区,以诸葛武侯出将入相、南征北伐、波澜壮阔的一生为线索,集历史文化、民俗民艺、实景演出、休闲娱乐、人文建筑等组成。

进入真正的武侯祠,还需要买票。其上的“观江楼”,在这里可以北面远眺雷公山和天荡山,西面远跳阳关,南面远眺定军山,还可以俯视沔水两岸,使人心旷神怡。

外围的八卦广场、孔明灯广场、五丈原广场、水街、旱街等我们一晃而过。

从观江楼这里入口,进入武侯祠,绿树参天。

观江楼以及南面的定军山。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五虎上将之一黄忠,正是在定军山之巅,一举击杀了魏军大将夏侯渊,这场战役也成为了黄忠一生中的辉煌时刻。

勉县武侯祠,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建立,即诸葛亮去世29年后,是蜀后主刘禅下诏“近墓立祠”敕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约五十年。

为体现诸葛亮“北定中原”的遗志,打破传统坐北朝南的规制,布局以坐南朝北的独特朝向,中轴线贯穿七进院落,象征其六次北伐的历程。
上表亭,亭内陈列有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碑刻。这座碑刻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文中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

亭内有“勤勉慧智”匾。有联:政坛勤谨典范,中华智慧化身。《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劝勉刘禅,表达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为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发出的呼声和宣言,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人们誉为文学巨匠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路回廊,壁上刻有“三国演义”连环画。


亭内有“勤勉慧智”匾。有联:政坛勤谨典范,中华智慧化身。《出师表》是诸葛亮为了劝勉刘禅,表达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为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发出的呼声和宣言,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人们誉为文学巨匠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路回廊,壁上刻有“三国演义”连环画。

牌楼为三开间,木结构四柱擎顶,上盖灰色简瓦,错落有致,气势非凡。正中嵌有一隔,右行双行隶书,金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题于同治七年(1868年)。


乐楼也就是戏楼,历代人们纪念和祭祀诸葛亮的场所,每年正月十五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以戏剧的形式缅怀这位历史人物。现存建筑为清代1809重修的。



这副对联不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更体现了其作为将相的严谨与智慧,以及作为圣贤的博学与儒雅。



乐楼也就是戏楼,历代人们纪念和祭祀诸葛亮的场所,每年正月十五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以戏剧的形式缅怀这位历史人物。

乐楼前广场上旗杆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旗杆是祭祀诸葛亮时悬挂旌旗和挂联的用具,具有象征意义。旗杆上的雕刻工艺精湛,每根旗杆上部各有两个“月斗”相衔接。

旗杆上的对联是“至大至刚有严有翼将相经纶名世业;其难其慎乃武乃文圣贤学问大儒心”,这对联刻在明清时期的石旗杆上,用于悬挂旌旗和对联。

这副对联不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更体现了其作为将相的严谨与智慧,以及作为圣贤的博学与儒雅。

歇山式建筑的东西辕门建于明万历年间

牌楼的南面是琴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源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的故事。虽然“空城计”是文学艺术的加工虚构,也是代代传播,影响深远。

琴楼上有“高山流水”匾,琴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结构,它拥有城门和垛口,楼下则是卷洞式通道。

上楼观景。

楼上有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代(1597-1679年)的“武侯祠琴室记略”


牌楼的南面是琴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源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的故事。虽然“空城计”是文学艺术的加工虚构,也是代代传播,影响深远。

琴楼上有“高山流水”匾,琴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结构,它拥有城门和垛口,楼下则是卷洞式通道。

上楼观景。

楼上有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代(1597-1679年)的“武侯祠琴室记略”

楼上观钟鼓楼,鼓楼位于东侧,钟楼则置于西侧,这样的设计巧妙地与庙门朝北的方位相呼应,寓意着诸葛亮铭记“北伐中原,重返故都”的宏伟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