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21:浮梁古县衙(下)

标签:
浮梁红塔千年瓷坛浮梁古城三班所常平仓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继续参观浮梁古县衙,现存的古县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年,规模宏伟,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有“江南第一衙”之美称,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西路还有不少附属设施和办公用房。规模看过去挺大,感觉是近年新修的。
这一路,修复了县丞署,还有常平仓(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以丰补歉),在典史厅、督捕厅之间,还立了林则徐的塑像。据史料记载,林则徐三次到江西,第一次,1816年,他充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官,历时一个多月;第二次,1839年,他途经江西赴广东任钦差大臣禁烟;第三次,1850年,他告老还乡,途经南昌,在南昌百花洲养病40多天。
在古代县衙的运作中,还有一群吏役和差役。他们虽然地位低微,但却是县衙日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吏役,是协助官员处理公务的低级文职人员。吏役的主要职责包括抄写文书、整理档案、传递信息等。差役则是负责执行各种具体任务的人员,包括衙役、快手、禁卒等。他们的工作性质更为多样,从维持县衙秩序到协助捕盗缉凶,从传递公文到押解犯人,都属于差役的职责范围。


衙门口,是“江西第一塔”之称的宋代佛塔,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历史的见证。
塔前两尊石狮子,气势威猛,原来是浮梁县某祠堂前的,为了更好地保护,移到这里守护着这红塔。

看这毛发,好像还不是原先的一对,应该是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


看这毛发,好像还不是原先的一对,应该是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

浮梁红塔的正式建造始于宋建隆二年(961年),并在宋康定元年(1040年)最终建成。红塔在历史上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明万历十三年(1575年)。1983年,再次修复浮梁红塔。
1970年有关单位对红塔进行实地测量时,发现塔顶有一个复盆,铜质锅状,铸有文字,曰:“浮梁县太平坊弟子黎文聪,自舍钱一百文足,铸造大圣宝塔上覆盆一所,永彰不朽者。康定元年,岁次庚辰四月二十八日。”

自唐代以来,浮梁古县衙一直是浮梁县的治所,1916年,浮梁县的县治迁至景德镇市区的莲花塘一带,旧城村结束了长达1100年的县治历史。

我们坐车进到古县衙,回头是一步步走出来。在民国时期,随着新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变革,浮梁县衙作为传统的封建官府,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管理需求,因此被停止使用。


自唐代以来,浮梁古县衙一直是浮梁县的治所,1916年,浮梁县的县治迁至景德镇市区的莲花塘一带,旧城村结束了长达1100年的县治历史。

我们坐车进到古县衙,回头是一步步走出来。在民国时期,随着新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变革,浮梁县衙作为传统的封建官府,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管理需求,因此被停止使用。

瓷龙柱
前一篇:春走华东20:浮梁古县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