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20:浮梁古县衙(上)

标签:
白居易琴治堂亲民堂八字衙门千年奇桂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三月份的赣北,太多的雨。离开景德镇市区,我们来到浮梁古县衙,这是一个收费景点。千年奇桂,位于县衙前,奇桂由四棵桂花树镶嵌而成,最老的一株已有1200多年。

县衙后花园,惊现陶瓷青花采茶女。浮梁是一个历史悠久地方,是“瓷之源”“茶之乡”,曾吸引了不少历史名人“到此一游”。


头门俗称八字衙门,即县衙大门,为三开两进,面阔13.1米、进深9.5米。照壁与头门间距17米。明间正中额枋上高悬“浮梁县署”匾,头门前地面为青石和卵石铺砌、卵石地面呈八字形,主体墙呈八字形,影壁也呈八字形,处处体现出官衙的气派。
仪门明间正中枋上高悬“仪门”匾。这里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有中门、东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大开中门迎接”。东门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出入的地方。

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它是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凡上级官员来此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官、僚属整冠出迎至仪门外,门前仍留着一块下马石。

头门和仪门之间的两廊,是税房,商家的各种税负在这里交付。

仪门墙上悬挂一张清代的浮梁县舆图。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


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它是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凡上级官员来此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官、僚属整冠出迎至仪门外,门前仍留着一块下马石。

头门和仪门之间的两廊,是税房,商家的各种税负在这里交付。

仪门墙上悬挂一张清代的浮梁县舆图。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

大堂明间正中额枋上置匾书“亲民堂”。中部以明、次三间为堂。中央置暖阁,设置知县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下置“海水朝日图”,公案上放文房四宝及红、绿头签(即刑签、捕签)等审案所需之物。

大堂的木构相当高大,有威严。


大堂的木构相当高大,有威严。

明间脊檩枋下书有“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权知浮梁县事张、毛公建”,其中“同知”官名就是五品官,而且是皇帝加封的。故此,该衙署比一般衙署规模大。
“琴治堂”寓意着执政者知人善用、以德治县,展现出勤政若闲、志趣高雅的工作风格。典故中的主角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他在治理单父时,通过鸣琴而治,身不下堂,却能将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

二堂两厢分别是刑名师爷房和书启师爷房。刑名师爷主要负责帮助官员批示呈状、分析口供、引用法律条文,对协助官员办案起着重要作用。他要熟读相关律法,对成千上万条律例了如指掌。是所有师爷种类中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的。


二堂两厢分别是刑名师爷房和书启师爷房。刑名师爷主要负责帮助官员批示呈状、分析口供、引用法律条文,对协助官员办案起着重要作用。他要熟读相关律法,对成千上万条律例了如指掌。是所有师爷种类中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的。

书启师爷。专门替幕主起草各类文件,如给上司的禀帖、夹单、双红,给同僚的信函、应酬等,又因县官照例负有考核地方生童学业的责任,所以书启师爷又要帮幕主拟考题、批卷子等。




二堂还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休息之所。

三堂结构类同二堂。三堂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其中东侧的卧室是县令住的,西侧是家人住的,

相比较大堂和二堂,三堂倒是简单得多,就是一排没有什么特色的房间。

县衙后花园,惊现陶瓷青花采茶女。浮梁是一个历史悠久地方,是“瓷之源”“茶之乡”,曾吸引了不少历史名人“到此一游”。

元和十年(815年),节度使李师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书请急速捉拿刺客,引起唐宪宗的厌烦,再加上他平时经常给皇帝提意见,于是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这瓷塑是制茶晒青。

江州与浮梁较近,白居易常到这里来看望其在此任职的大兄,对浮梁的茶市十分了解。因此,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寄兄妹书》就寄托着诗人的浮梁情怀。这瓷塑展现的是品茗。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的“浮梁”,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饱含着诗人对浮梁人文、山水的深情厚谊,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唐代浮梁茶市盛景。这瓷塑是采茶。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的“浮梁”,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饱含着诗人对浮梁人文、山水的深情厚谊,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唐代浮梁茶市盛景。这瓷塑是采茶。

后一篇:春走华东21:浮梁古县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