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22:祁门洪家大屋·屯溪镇海桥

标签:
祁红茶曾国藩新安江石拱桥国保单位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祁门洪家大屋位于安徽省祁门县城的小巷子里,车子停在外面的道路,好在当天还找到车位,毕竟这里是闹市,小巷里倒是很安静。

我们进去参观,因为大屋还在整修,还未对外开放,对我们来说真是不容易了。该建筑共有大小屋宇数十间,承恩堂居中,后有养心斋,左有承泽堂、思补斋,右有荆奕堂、笃素堂,三世大夫第,前设谷厂和又新书屋。除三世大夫第、谷厂和又新书屋已不存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洪家大屋存四组建筑,门牌编号分别为敦仁里8号、10号、12号、16号。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
洪家大院的主人是洪炯,道光年间人,在江苏太仓镇洋县担任过学正(相当于县教育局长)。与当时的江苏巡抚林则徐关系密切。

四个门的门罩,以中间这个最为豪华,为垂花门式门罩。其余三个均为门楣式门罩。

后来,洪烔南下广东,主营茶叶生意,主要推广的是祁门盛产的安茶,客户主要是英国人。这段经历为日后祁红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四个门的门罩,以中间这个最为豪华,为垂花门式门罩。其余三个均为门楣式门罩。

后来,洪烔南下广东,主营茶叶生意,主要推广的是祁门盛产的安茶,客户主要是英国人。这段经历为日后祁红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洪烔在广州经营茶叶致富后回乡闲居所建,此后一直由洪氏子孙居住。我们来的时候大门紧锁,只好打电话求助。好在有好心人给我们来开门。

我们进去参观,因为大屋还在整修,还未对外开放,对我们来说真是不容易了。该建筑共有大小屋宇数十间,承恩堂居中,后有养心斋,左有承泽堂、思补斋,右有荆奕堂、笃素堂,三世大夫第,前设谷厂和又新书屋。除三世大夫第、谷厂和又新书屋已不存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清咸丰十年(1860年)6月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清政府为指挥清剿太平军,两江总督曾国藩就将行辕设在后花厅“思补斋”之中。他多次在洪家大屋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与太平军的作战方案。在洪家大屋他还亲自撰写了对联“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乃尽我心”。
徐海啸记载:其西花厅"思补斋",乃曾大帅居处。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一夕数惊,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并在床头悬一宝剑,随时准备在城破之时,自刎殉国。”“从咸丰四年正月至同治二年五月,太平军与清军及地方团练在祁门战斗数十次,并7次攻克县城。




风雨的侵蚀最终折断了洪家大屋的奢华,门窗表面的木漆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宅院的气势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暗淡,高耸的马头墙、精致的门楼、四水归堂的天井,无一不在昭示着洪家主人的显赫家世。

虽然这里空荡荡的,随着修复工程的完成,必将给我们重现曾经的辉煌。


虽然这里空荡荡的,随着修复工程的完成,必将给我们重现曾经的辉煌。

屯溪镇海桥,位于屯溪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横江交汇处,跨立在横江口上,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
屯溪镇海桥为六墩七孔石拱桥,为6墩7孔,宽6米,高10米,长133米。尤其是桥墩上游砌成三角形,墩顶端分水石尖翘起,有效错开洪水时上游冲来的漂浮物,以免一些大型漂浮物被卡在桥墩上,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度,有效保证石桥的安全。


屯溪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代又屡毁屡修。2020年7月7日,受洪水持续冲刷及长时间浸泡影响,当天镇海桥轰然垮塌。8月12日,镇海桥散落构件、石料打捞工作正式开启。在机械设备的辅助下,工人对大桥构件应捞尽捞,现场打捞石构件超过4500立方米。同年11月12日,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现在看到的是老桥新建后的。根据测算,侧墙及分水尖以上部分,老石料利用率达到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达到76.22%,栏杆老石料利用率达到95.88%。


现在看到的是老桥新建后的。根据测算,侧墙及分水尖以上部分,老石料利用率达到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达到76.22%,栏杆老石料利用率达到95.88%。

横江来自西北方向,而率水则来自西南方向。当这两条江水在屯溪相遇时,汇成新安江并继续往东北进入歙县。
前一篇:春走华东21:浮梁古县衙(下)
后一篇:春走华东23:绩溪上庄古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