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六七:佛山南风古灶(上)

标签:
高灶镇牛井伴窑神榕石湾陶瓷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多年前专门来过佛山,这回就为了这里的南风土灶而来。南风古灶,又名“龙窑”。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镇岗上,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沿用了5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
时光匆匆而过,人非物是,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南风古灶的窑火始终未曾熄灭,被誉为“陶瓷活化石”,还成为了收费景区。

景区图

在中国古代,石湾当地居民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与家里煮食用的炉灶同等重要,因而称龙窑为“灶”。南风古灶的燃烧室正向南方,窑尾榕树成荫,每至夏日,凉风习习,故名“南风古灶”。



景区图

在中国古代,石湾当地居民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与家里煮食用的炉灶同等重要,因而称龙窑为“灶”。南风古灶的燃烧室正向南方,窑尾榕树成荫,每至夏日,凉风习习,故名“南风古灶”。

明清时期,当地曾多次修葺南风灶。20世纪80年代,石湾镇大部分的龙窑被拆除,只留下南风古灶、高灶和同庆灶三座龙窑。

名气虽不如景德镇,我国的第一条陶瓷生产线、第一片彩釉砖、第一片抛光砖却都是从这里烧制而成的。

走入南风灶中,阳光从墙壁上的方孔透进来,眼前清晰明亮,和想象中昏暗的环境迥然不同。柴木堆放在灶口,仿佛能看到工匠忙碌劳动的场景。

走入南风灶中,阳光从墙壁上的方孔透进来,眼前清晰明亮,和想象中昏暗的环境迥然不同。柴木堆放在灶口,仿佛能看到工匠忙碌劳动的场景。
南风灶,具有保存完好、持续使用时间长的特点。龙窑依山而建,窑面有火眼二十九排。
高灶位于西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较同园区内的南风灶建造时间晚,“高灶”的称呼是因为这条窑建在高庙的后面,窑主希望它能承接高庙鼎盛的香火,所以取名为“高灶”。

窑之形制及坡度与南风灶近似,窑向正南,左侧设窑门四,右侧窑门三,窑内结构如园拱券顶隧道,以小型砂砖砌成。窑膛平面略呈船底形,总长38.25米。窑面原有42排火眼,建国后改为33排,除窑口一排3个外余均5个火眼。


窑之形制及坡度与南风灶近似,窑向正南,左侧设窑门四,右侧窑门三,窑内结构如园拱券顶隧道,以小型砂砖砌成。窑膛平面略呈船底形,总长38.25米。窑面原有42排火眼,建国后改为33排,除窑口一排3个外余均5个火眼。

南风古灶是历代窑改革的定型产物,更是石湾陶瓷生产技术进步的里程碑,是明朝人们在元代龙窑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划时代变革,是石湾陶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南风古灶、高灶”为代表的明代龙窑是石湾陶瓷乃至佛山陶瓷重要的“精神领袖”和“产业基础”,引领着石湾制陶工业走向鼎盛时期,并在清代进入全盛时期。


龙窑广场一边,有个古窑映像,里面摆着不少文创作品。
龙凤呈祥
古灶柴烧荟
前一篇:秋游粤西六六:南海康有为故居
后一篇:秋游粤西六八:佛山南风土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