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六六:南海康有为故居

标签:
丹灶镇康园正气园大同书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南海康有为故居,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始建于清咸丰八年。我们来到村里,首先看到的是康氏宗祠。

丹灶位于珠江的北江和西江交汇之处,又比邻西樵山,自古便是来往要冲。因为商业繁荣、文化兴盛,丹灶各村宗族各有传承,如孔边方氏、沙滘何氏、梅庄冯氏、良登陈氏,最知名的当属苏村康氏。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
故居外的小广场立有康有为铜像和旗杆夹石,附属建筑有惟卿康公祠、康氏宗祠、澹如楼、藏书楼、七松轩、九曲桥、观鱼亭。

康有为中进士的旗杆夹石。石上刻字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二等,钦点工部主事。臣康有为恭承。”


康有为中进士的旗杆夹石。石上刻字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二等,钦点工部主事。臣康有为恭承。”

康有为故居,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廊布局,青砖墙橼木结构,硬山顶,是康有为出生地及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大门口上方的“康有为故居”五个大字,出自康有为弟子刘海粟之手。

门口的国保碑

故居的大门位于房屋的左前侧,门内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天井后是厅堂的正门,内有一厅两房,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

康有为在四十岁之前,也就是光绪皇帝接受其变法主张之前,一直跟老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出外办学也好,进京赶考也好,给皇帝上书也好,到最后,还是要回到家乡,回到“老屋”,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国外,从此一去不复返。


门口的国保碑

故居的大门位于房屋的左前侧,门内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天井后是厅堂的正门,内有一厅两房,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

康有为在四十岁之前,也就是光绪皇帝接受其变法主张之前,一直跟老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出外办学也好,进京赶考也好,给皇帝上书也好,到最后,还是要回到家乡,回到“老屋”,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国外,从此一去不复返。

青年康有为博览群书,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提出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又与维新派人士组织学会,建立学堂,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清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与陈千秋、梁启超等人一同开始讲学,传播了改革的精神和变法的思想。与此同时,康有为更写下了《大同书》,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清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与陈千秋、梁启超等人一同开始讲学,传播了改革的精神和变法的思想。与此同时,康有为更写下了《大同书》,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维新派影响下,清光绪皇帝于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宣布正式变法。“百日维新”在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下令捕杀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后失败。此后,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始终没有停止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


康有为有多方面的成就,著述达700多万字。诗歌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