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粤西六八:佛山南风土灶(下)

标签:
东平河图录陶瓷浮雕门神石湾公仔街马槽瀑布林家厅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佛山南风土灶始与山西临汾霍州的霍州窑有一定的渊源,霍州窑是历史上的名窑,是和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河南宾州窑等齐名的,霍氏就是霍州窑的主脉,是主要的传承家族。其落脚到石湾,发现也有人在这里做陶瓷,就在这里做回老本行。

三间相连青砖大屋,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是头门、前殿和后楼,均为硬山顶,面宽三间,前殿进深三间,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

三间有多个门口互通。主体建筑的梁架均使用抬梁式结构,以驼墩及如意斗拱承托,红砂岩柱础为覆盆式,具明代特征。

后楼为居室,楼下以砖墙分为厅堂和左右厢房,与天井左右厢房相通。






水流从层层马槽中流过,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令人惊叹。这些马槽据说来自全国各地的驿站,尺寸相当接近,几乎都是古代官方驿站所用的,因此看起来非常整齐规范,具有一种庄重的气场。



林家厅,始建于明,清嘉庆年间重修,既是住宅又做家庙,故又称林氏家庙。是林绍光(嘉庆丙辰进士)、林龙光(乾隆壬子乡试举人)、林缙光(嘉庆戊辰乡试举人)兄弟联袂建造的。

三间相连青砖大屋,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是头门、前殿和后楼,均为硬山顶,面宽三间,前殿进深三间,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

三间有多个门口互通。主体建筑的梁架均使用抬梁式结构,以驼墩及如意斗拱承托,红砂岩柱础为覆盆式,具明代特征。

后楼为居室,楼下以砖墙分为厅堂和左右厢房,与天井左右厢房相通。

二楼为木制楼面,布局小巧玲珑,进深仅二间。楼前有轩廊,抬梁式结构以驼墩和斗拱承托,而前金柱与后墙间则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架构,设计奇巧。
高庙始建于明朝,由于地势低洼,常遭洪水侵袭。为了保护庙宇,人们用大石加固地基,因此得名“高庙”。它曾是石湾人的香火庙,祭祀北帝,节日时热闹非凡。



林家厅附近是古民居群,为明清时代的建筑。青砖灰瓦、檐角翘翘、木门木窗、大红灯笼高高挂。




林家厅附近是古民居群,为明清时代的建筑。青砖灰瓦、檐角翘翘、木门木窗、大红灯笼高高挂。

浮雕壁画《石湾古八景》颜色鲜艳,细节生动,细致再现了明清时期的石湾风貌,当年陶业兴旺繁荣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景区内有许多陶瓷文艺店,这些用老房子改造的小店,装饰清新,别具一格。屋檐下、窗口和门角一些地方,有花草肆意生长。墙壁和房顶上爬满了藤蔓,绿得很有风情。店里的陈设,透着古香古色,陶瓷、稻草、小绿植这些寻常之物,在这里都成了艺术。



景区内有许多陶瓷文艺店,这些用老房子改造的小店,装饰清新,别具一格。屋檐下、窗口和门角一些地方,有花草肆意生长。墙壁和房顶上爬满了藤蔓,绿得很有风情。店里的陈设,透着古香古色,陶瓷、稻草、小绿植这些寻常之物,在这里都成了艺术。



听说这些老宅子现在已成了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他们长期在这里生活、创作,还设立了国际艺术家村,致力开拓石湾陶瓷的新天地。



马槽瀑布由马槽涌水形成,落差达三米多,宽度接近30米,形成了十几层的阶梯状,非常壮观。

水流从层层马槽中流过,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令人惊叹。这些马槽据说来自全国各地的驿站,尺寸相当接近,几乎都是古代官方驿站所用的,因此看起来非常整齐规范,具有一种庄重的气场。


壁画以明末清初时期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场面为题材,融入石湾古六景,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动态各异的人物造型,再现了当时石湾陶业生产鼎盛时期的场景。
除了有各种各样的石湾陶瓷商品售卖,也有现场的手工制造,可以观赏到当之无愧的工匠精神。公仔街上,当代陶瓷美术大师和名家的珍品,与后起之秀青年艺人的作品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前一篇:秋游粤西六七:佛山南风古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