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2023-12-22 08:01:07)
标签:

旅游

文化

北宋

巩县石窟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巩县石窟,宋代名十方净土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东北9千米的大力山南麓。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可惜我们来得时候,说这里正在整修,不开放,吃了个闭门羹。只能自己到网上查查资料过个眼瘾。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巩县石窟除第五窟外,其余四窟呈方形,有中心柱(窟内方顶与云冈、龙门石窟之穹窿顶迥然不同),柱四面凿龛设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凿平棋,雕莲花、飞天等浮雕,佛像脸形方圆。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第二窟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巩县石窟的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来到位于偃师市山化镇石家庄村南、伊洛河北岸的九龙庙,为一处儒教庙宇,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当地船工为纪念治水能手黄守才、祈福船运平安而修建的。原有山门和戏楼已毁。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钟楼、鼓楼分别矗立于庙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双层,砖木结构,歇山飞檐,青瓦覆盖,六脊六吻兽,内部四梁三檩。钟楼下层门楣题有“钟楼洪声”四字,鼓楼有额题“鼓楼夜鸣”四字。钟楼修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九龙庙现保在存下来的建筑从南而北有钟楼、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看到当地乡民不少前来进香。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院子中,躺着不知哪里来的一尊石像。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偏殿的东殿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西殿为次年建。东偏殿石柱上镌刻的对联是“天地际成平,伊洛源流神禹绩。闾阎安耕凿,井田润泽帝荛心”;“万岁听嵩呼,庙貌重新分岳色。千秋衍雒学,圣人复出俟河清”。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正殿砖木结构,坐落于庙院中心平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基本呈正方形。大殿内部为四柱六梁,均彩绘,四角斜梁上饰垂花式寿桃,梁柱接榫处有雀替。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正殿前有卷棚作为拜殿。此殿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偏殿,为正殿前之东、西厢房。硬山叠涩,五脊六兽,青瓦屋面。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上镌刻楹联,内部结构为大梁、二梁、小梁各4根,条24根皆彩绘。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在大殿的正上方还悬挂着当年慈禧太后路经此庙时所赠的匾额“威宣式遏”。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留存有一通清末立的《创修九龙庙东西两廊房碑记》,已做了教室的过门石。但是该碑保存的基本完好,碑身首一体,碑文14行,满40字,柳体楷书,石凤鸣撰文并书丹,清宣统三年(1911年)嘉平月中旬立。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民国初年,庙宇被改为学校,庙内的神像全被扒掉。现在还保留不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画像和标语。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正殿里供奉着治水能手—黄大王。殿内的两根石柱上有歌颂黄大王功绩的对联:“嵩以北邙以南面前伊洛绕玉带,左有秦右有杨统领将军奉圣颜”。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大殿内部为四柱六梁,均彩绘,四角斜梁上饰垂花式寿桃,梁柱接榫处有雀替。脊檩上有“大清嘉庆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创”字样。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正殿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坐落于庙院中心平台上,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基本呈正方形,歇山飞檐,青瓦覆盖,九脊六吻兽,花脊图案清晰,周围斗拱交错,四角铁马叮当。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正殿的侧后。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后殿东西两侧有耳房,低于正殿。硬山叠涩,五脊六吻兽。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后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天爷阁”,下层有火神等(神像均无存)。砖木结构,砖木结构,硬山叠涩,五脊六吻兽,青瓦顶。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上二楼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内部通柱16根,大梁4根,二梁4根,小横梁8根,檩条21根,均绘有黑色图案。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梁上有建造年月的字迹。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岁月留痕,感觉这里相对原始。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在偃师境内的诸多古碑中,有一座号称“中州第一碑”的巨碑。那就是坐落在山化镇凤凰山上玉皇阁之北的会圣宫碑。螭首,龟座,通高9.2米,宽2.22米,厚0.72米。为我国现存巨碑之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两侧浮雕舞龙4条,龙尾盘向顶端,龙首伸向四偶,正面刻有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胜宫铭”(宋时这里为永安县管辖);四周饰以线刻龙形和流云图案,两侧浮雕云鹤。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正面楷书,文36行,行48字,计3000余言。会圣宫碑为楷书刻就,笔法浑实,由为翰林院学士石中立撰文。翰林院待诏御书院袛侯李孝章书并篆额。然而超过半数的字刻已经剥落,露出许多裂纹,左下角一大块碑身也已缺失。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碑身下的石螭近一人高,昂首向天。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碑文详述了建筑会圣宫的由来和经过,描绘了会圣宫的地理位置、建筑的宏伟壮观和“奉安圣容”礼仪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其主旨乃在颂扬宋初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政绩。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螭首龟座前端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螭首龟座后端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会圣宫是宋时祭陵饮福之所,创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历时四年建成,同年九月此碑雕刻落成。宫内绘制有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位皇帝的画像,使其群臣士庶等集会朝拜。当时,会圣宫的修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为遗憾的是在靖康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1126年)金军牧马中原,到洛阳后抢掠并烧毁了会圣宫。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历经近千年风霜,会圣宫阙早已消散,只剩下这通巨碑仍巍然耸立于原地,宛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坚守着大宋的繁华,诉说着帝王的功绩。
豫约金秋64·偃师九龙庙,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