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62·巩义北宋帝陵(永裕陵、永泰陵)

标签:
旅游文化北宋皇陵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继续参观巩义郊外的北宋帝陵。永裕陵是北宋第六代皇帝赵顼陵墓(1085年建造),该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较成熟。如今留存的石像生在田埂上。北宋各皇陵的规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个陵区都由上宫、下宫和皇后陵及附葬王室子孙墓组成。



东侧的石像生

西侧的瑞禽瑞兽


永泰陵距永裕陵约400米,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哲宗赵煦的陵墓。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煦患病,不数日死去,停丧七个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

从东侧开始参观。这回走的是这些石像生的后面。陵前石雕像,还存有17件。
南神门外的石狮,雕刻得刚健、浑厚、生气勃勃。人们品评宋陵石雕说:“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认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狮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诸石刻中,应位列榜首。
羊的后面是客使,共三对六位,是参加皇帝葬礼的邻国及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手捧的宝物各不相同,从其长相和宝物的差别基本可以确定其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
帝陵石雕群中,排在最前的是望柱,又叫华表。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其顶部是莲蕊,底部为莲座,中部刻有龙纹,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接下来是象与驯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仪仗队的先导,驯象人一般来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万象更新的意义。



东侧的石像生

西侧的瑞禽瑞兽

赵顼在位十八年,始终坚持改革朝政。支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变法。其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官制改革方面,历史上叫作“元丰改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赵顼有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尽管对军队也做了一定的改革,终因战斗力差,军制不健全,而未能如愿以偿。

永泰陵距永裕陵约400米,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哲宗赵煦的陵墓。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煦患病,不数日死去,停丧七个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

高太后掌权有八年之久,直到其去世,赵煦才得以亲政,赵煦在高太后的束缚和严格管教之下,早就产生了逆反心理,所以亲政后马上对旧党做了一次清算,效仿其父亲宋神宗推行新政,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内容。可惜的是哲宗不是神宗,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么反复的新党旧政交替,造成了朝廷动荡和人民的负担。
但北宋政权延续到这时,已经“政事日敝”,党争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在哲宗后期愈演愈烈,种下了宋亡的祸根。

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良,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在东京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在位十五年。



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良,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在东京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在位十五年。

永泰陵和其它北宋皇陵的规模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个陵区都由上宫、下宫和皇后陵及祔葬王室子孙墓组成。

永泰陵的地宫曾经多次被盗,比较“官方”的就有三次浩劫:金人入关之时第一次撬开永泰陵,当时哲宗才下葬二十多年,可谓尸骨未寒。金人走后扶持的伪“齐”政权,再次挖开永泰陵,将地宫洗劫一空。后来蒙古人大面积发掘宋皇陵,永泰陵同样未能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