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57·偃师升仙太子碑·唐恭陵

标签:
旅游武则天李弘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来到登封嵩山,本想参观几处国保,当天到了景区门口才知道当地突然来了通知,需要阴性证书才可入景区参观,只得悻悻离开。

过门而不入。


目标瞄向了下一站,偃师。升仙太子碑位于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可惜太子庙一样没有开门。

想方设法也要登高远看一番。





石立狮一对,位于陵园南神门外双阙南10米处,左右分置,相距54米。两狮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跃之态。


陵墓土堆



当场有数条道路可以上陵墓的土坡。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称娘娘冢。两冢的位置正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

过门而不入。


目标瞄向了下一站,偃师。升仙太子碑位于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可惜太子庙一样没有开门。

想方设法也要登高远看一番。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自成一派的“鸟形飞白”书。武则天一向我行我素,有标新立异的胆略气魄,以鸟形飞白题写《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便是一例。

在《升仙太子碑》中,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武则天采用了草书碑,而且还用了她所创造的19个新字,这19个新字的原字是:天、地、日、月、星、君、年、正、臣、照、戴、载、国、初、证、授、人、圣、生。

墙外,有乾隆御碑,不知道是否是原物,居然站在这里风吹雨淋。


墙外,有乾隆御碑,不知道是否是原物,居然站在这里风吹雨淋。

偃师另一处国保恭陵位于偃师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李弘(652-675),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675年暴死。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

石立狮一对,位于陵园南神门外双阙南10米处,左右分置,相距54米。两狮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跃之态。


陵墓土堆



当场有数条道路可以上陵墓的土坡。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称娘娘冢。两冢的位置正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
来到陵墓的正面,神道上现存石像生中,有三对蹲狮,分置陵园东、西、北三门之外,其神态、形状、大小均基本一致。蹲狮高2.30米,昂首前视,前肢斜撑,头颈鬃毛卷曲,颚下三绺须毛,长尾甩于左腋下,形态雄劲,造型逼真。


石人三对,第一对位于天马北43米处,石人南北之间相距32米。恭陵石人高2.73-3.30米,一贯服饰与咸阳杨氏顺陵的石人大体相同。头戴平巾帻冠,身穿宽袖袍,内著长裙,外着裲裆,腰束宽带,足蹬云头靴,双手握剑举于胸前,挺胸侍立于仰覆莲花座上,其下为方形基座,从装束来看,应为中郎将之职。


国保碑在侧。
前一篇:豫约金秋56·登封观星台
后一篇:豫约金秋58·偃师二里头遗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