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56·登封观星台

标签:
旅游郭守敬周公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登封市东南的告成镇,位于嵩山附近,古老的颍河横贯腹地。武则天在嵩山封中岳的时候,曾经有过“大功告成”的感慨,告成镇的名字由此而来。我们来的时候,正好是快到关门时间,恰逢有人出来,我们上前争取说来自外地,好说歹说让我们进入参观。
整个景区是天圆地方的造型。
登封观星台从外表上看,它很普通。但实际上,它可是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还挂着中国天文博物院的牌子。
观星台的正中有一条石槽,连接着下方长31.196米的石梁,它们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高高耸立的台子,相当于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竿子,也就是所谓的“表”;台下长长的石梁,相当于一把测量日影的“尺子”,也就是所谓的“圭”。每天的正午,阳光会将台顶横梁的影子,照射在下方的“尺子”上。古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出太阳影子的长度,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登封的观星台元代作为“四海测验”活动的中心观测台站,是当时27座观象台中唯一的一座为“高表测影”这一方式建起高台的观测站。在这里,郭守敬发明了多种观测仪器,汇总了天南海北的数据,编撰出了《授时历》。


进门迎面出现一座石柱,表面赫然写着“周公测景台”五个绿色的大字,后方的小庙中供奉着周公的塑像。相传,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阳时,曾经在这里测影。原本的测景台为土堆和木杆,直到唐代的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悦在此地建造起石制的测景台。

在测景台两侧,竖立着很多石碑,大多都是后人参观此地写下的感言。可以作诗写词,也可以到此一游之类。


在测景台两侧,竖立着很多石碑,大多都是后人参观此地写下的感言。可以作诗写词,也可以到此一游之类。

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面阔三间,带卷棚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


转过来,就是著名的观星台了,可惜不能上去。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进行历法改革,诏令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询等人,在全国设立了27处观测台,告成镇的观星台为中心观测台。如今,其他26处观测台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座观星台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

观星台乃城墙风格的台子,高约9.46米。北侧有两条对称的踏道,盘旋至观星台的顶端,边缘有栏杆和去水口。登上这座观星台,台上有两间小屋,过去分别安放着漏壶和浑仪,两者之间有一件铜质的横梁。


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块石碑,上方刻着明代书法家郑大原写下的《春日谒周公祠观测景台》:“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阶前台榭余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观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肃戒明禋典,漫向碑前績赏音。”

这座测景台通高3.95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梯形的基座被称为“圭”,上部的石柱被称为“表”,“表”的北面距“圭”上面的北边沿约37厘米。夏至日的时候,“表”的影长约37厘米,正好与“圭”北边的上沿长度吻合,所以测景台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此台为“无影台”。


这座测景台通高3.95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梯形的基座被称为“圭”,上部的石柱被称为“表”,“表”的北面距“圭”上面的北边沿约37厘米。夏至日的时候,“表”的影长约37厘米,正好与“圭”北边的上沿长度吻合,所以测景台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此台为“无影台”。

星星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它似乎与四季更迭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却又因为人们对生死的恐惧,隐隐约约暗示着生命的轮回。而对信奉“天授君权”的中国古代的帝王来说,这一份来自天空的信息,总是与权力的更迭有着神秘的联系。

由于观象台“与天地沟通”的特性,历朝历代在建立观象台时都慎之又慎,每一座观象台的位置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基本都在它所属朝代的政治中心附近。“天地之中”深深影响着之后历史的发展。周公于是建禹都“阳城”。阳城,即史书中记载里夏朝最初的都城,据史料推测,为如今的登封及周边地域。“昔者周公测影于阳城,
以参考历纪。……先儒皆云:夏至立八尺表于阳城, 其影与土圭等。” ——《隋书·天文志》

周公祠地上的一块亮石,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留下的。
侧屋,有沈括浮漏,是按宋代科学家沈括浮漏而复制,此为古代的计时器,由求壶、复壶、废壶、建壶组成,以容纳水量的多少而显示时刻
转过来,就是著名的观星台了,可惜不能上去。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进行历法改革,诏令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询等人,在全国设立了27处观测台,告成镇的观星台为中心观测台。如今,其他26处观测台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座观星台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

观星台乃城墙风格的台子,高约9.46米。北侧有两条对称的踏道,盘旋至观星台的顶端,边缘有栏杆和去水口。登上这座观星台,台上有两间小屋,过去分别安放着漏壶和浑仪,两者之间有一件铜质的横梁。

观星台的正中有一条石槽,连接着下方长31.196米的石梁,它们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高高耸立的台子,相当于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竿子,也就是所谓的“表”;台下长长的石梁,相当于一把测量日影的“尺子”,也就是所谓的“圭”。每天的正午,阳光会将台顶横梁的影子,照射在下方的“尺子”上。古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出太阳影子的长度,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登封的观星台元代作为“四海测验”活动的中心观测台站,是当时27座观象台中唯一的一座为“高表测影”这一方式建起高台的观测站。在这里,郭守敬发明了多种观测仪器,汇总了天南海北的数据,编撰出了《授时历》。

观星台坐南向北,由台体和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整个台体用水磨砖砌成高约9米的方形覆斗状。明嘉靖七年整体修葺时,在台顶修建了2个小房间,用于日常工作以及存放天文仪器。


大殿在重修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元代大殿基址,所以现在帝尧殿所在的位置比之前南移了一段距离。
前一篇:豫约金秋55·新密打虎亭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