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24·濮阳中华第一龙·戚城公园

标签:
会盟台戚城文物景区孔悝城西水坡遗址古城墙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来濮阳,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不能错过,虽然时间将晚,我们还是来到县城西侧的西水坡遗址,遗址南边,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这就是国保单位西水坡遗址。

正是这个考古发现,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由此获得“中华龙乡”的美誉。看看遗址外的广场,有这么高大的龙碑。

西水坡的考古发现M45号大墓出土的龙虎图案蚌壳,经中科院碳14同位素测定,距今已经6500多年。参加鉴定的50位专家有26位认定墓主人就是伏羲。因而出土地边上就建了这伏羲文化广场,凿破鸿蒙的伏羲八卦,使远古先民从浑沌蒙昧中逐步走向文明的殿堂,“一画开天”成为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是太高大的伏羲像,塑在其中。

进入公园,中心处颛顼乘龙至四海雕像为灰色花岗岩,通高8.5米。颛顼戴着羽冠,手持玉钺,神情静渊然而有智谋。他驾御巨大,乘风破浪,直向云霄,遨游四海。介绍说此塑像重30余吨。

昨天才去的二帝陵,戚城公园有颛顼塑像也就顺理成章了。公里里的奇形怪石还不少,眼前的有两石依依。

这尊,是舒天。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太湖石。

我们来公园的第一个目标,是博物馆中的中华第一龙,国内许多博物馆是免费的,这里还是需要收费,所以游客也就我们几位。

1987年在位于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重要的是发 现了四组蚌图和成批的蚌壳、螺壳堆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虎位西,背朝东,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猛虎。

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


公园中另一处重要的景点就是会盟台,濮阳,春秋时期是卫国国都。当年这里有一个占地250亩的高大土台,可容纳万余人。春秋初期,周王室势力日渐衰落,各诸侯国逐鹿中原争霸天下。雄才大略的齐桓公举贤任能励精图治,使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651年(桓公三十五年)夏,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葵丘之盟”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盟台也因之名扬天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丧失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各国竞相称霸,他们为巩固自己政治集团的内部团结,共同打击敌对势力,频繁举行会盟活动,主持会盟者叫盟主,盟主常常打着“抑强扶弱、辅佐周室”的旗号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其实质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会盟对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26年至前531年的将近一个世纪里,各诸侯国国君及卿大夫在卫国会盟共达15次之多。如今会盟台残存长20米,宽16米,高4米,为春秋时期夯筑高台。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修复后的会盟台形如覆斗状,四面台基砌有灰砖,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这就是国保单位西水坡遗址。

正是这个考古发现,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由此获得“中华龙乡”的美誉。看看遗址外的广场,有这么高大的龙碑。

西水坡的考古发现M45号大墓出土的龙虎图案蚌壳,经中科院碳14同位素测定,距今已经6500多年。参加鉴定的50位专家有26位认定墓主人就是伏羲。因而出土地边上就建了这伏羲文化广场,凿破鸿蒙的伏羲八卦,使远古先民从浑沌蒙昧中逐步走向文明的殿堂,“一画开天”成为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是太高大的伏羲像,塑在其中。

濮阳县古城墙位于濮阳县城南,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最长时达24公里。
千年的风吹雨打,古城墙依旧巍然屹立,成为濮阳县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为更好的保护和展示五代城墙,当地于2016年对古城墙进行原貌和包砖展示。

古城墙上的跑马道,感觉比西安的还宽。介绍说古城墙遗存较为完好的一段位于国保单位西水坡遗址南侧,长25000米,最宽处30米,最高处达8米。


古城墙上的跑马道,感觉比西安的还宽。介绍说古城墙遗存较为完好的一段位于国保单位西水坡遗址南侧,长25000米,最宽处30米,最高处达8米。

我们在濮阳入住的酒店,就在戚城公园对面。戚城文物景区依托戚城遗址而建,据1986年省文物考古所试掘,它地下依次叠压着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等文化层。戚城地下最下一层的裴李岗文化,是濮阳市目前最早的实物见证。

进入公园,中心处颛顼乘龙至四海雕像为灰色花岗岩,通高8.5米。颛顼戴着羽冠,手持玉钺,神情静渊然而有智谋。他驾御巨大,乘风破浪,直向云霄,遨游四海。介绍说此塑像重30余吨。

昨天才去的二帝陵,戚城公园有颛顼塑像也就顺理成章了。公里里的奇形怪石还不少,眼前的有两石依依。

这尊,是舒天。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太湖石。

我们来公园的第一个目标,是博物馆中的中华第一龙,国内许多博物馆是免费的,这里还是需要收费,所以游客也就我们几位。

1987年在位于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重要的是发 现了四组蚌图和成批的蚌壳、螺壳堆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虎位西,背朝东,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猛虎。

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

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
西水坡遗址发掘清理了众多遗迹,像灰坑、窖穴、房基、窑址、沟、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东周阵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遗物,还有丰富的动物遗骸。
骨簪
带孔石铲

蚌镰
石斧

石铲

出了博物馆,公园的中心处是戚城遗址,戚城遗址俗称孔悝城,是濮阳市境内乃至附近各地市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据1986年省文物考古所试掘,它地下依次叠压着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等文化层。戚城地下最下一层的裴李岗文化,是濮阳市从古到今最早的实物见证。


蚌镰

石铲

出了博物馆,公园的中心处是戚城遗址,戚城遗址俗称孔悝城,是濮阳市境内乃至附近各地市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据1986年省文物考古所试掘,它地下依次叠压着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等文化层。戚城地下最下一层的裴李岗文化,是濮阳市从古到今最早的实物见证。

戚城最初是卫国的第十代国君武公之孙孙耳的采邑,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演出一幕幂活剧来,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已立为卫出公)争国。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而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的撕杀中。


戚城文物景区目前占地760亩,包括真迹再现和纪念性设施两大部分。真迹指戚城遗址、城内地下文化层及城外会盟台等有文物埋藏处,用植被覆盖,道路用活动建筑材料辅砌,以备今后进行科学发掘,揭露出古城的布局和原貌。


看过去,大部分就是这样的草坪。



看过去,大部分就是这样的草坪。

这一片,特地放上一些硅化木。

公园中另一处重要的景点就是会盟台,濮阳,春秋时期是卫国国都。当年这里有一个占地250亩的高大土台,可容纳万余人。春秋初期,周王室势力日渐衰落,各诸侯国逐鹿中原争霸天下。雄才大略的齐桓公举贤任能励精图治,使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651年(桓公三十五年)夏,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葵丘之盟”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盟台也因之名扬天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丧失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各国竞相称霸,他们为巩固自己政治集团的内部团结,共同打击敌对势力,频繁举行会盟活动,主持会盟者叫盟主,盟主常常打着“抑强扶弱、辅佐周室”的旗号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其实质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会盟对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26年至前531年的将近一个世纪里,各诸侯国国君及卿大夫在卫国会盟共达15次之多。如今会盟台残存长20米,宽16米,高4米,为春秋时期夯筑高台。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修复后的会盟台形如覆斗状,四面台基砌有灰砖,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