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禅寺琉璃狮白塔金太谷明代天王殿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太谷县城的国保单位,除了孔家大院,还有安禅寺和无边寺。首先来到安禅寺,现在却在太古附小的校园里。可以看得见,可惜不让靠前。

现存安禅寺坐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前、中、后三座殿宇:前殿为近年新建。第六批“国保”确认中殿为宋代建筑,广深三间,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该殿的显著特征是:立柱低矮,举架平缓、斗拱肥大,出檐深远,深显宋风。

既然参观不了,顺着小街巷,我们前往无边寺。


白塔边的厢房。

无边寺白塔是晋商之都“金太谷”的标志性建筑。有“白鹤绕塔”等等诸多美丽传说。

塔平面八角形,七层,为楼阁式空心塔。每层皆出塔檐,檐下皆有斗拱,各层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



白塔后,是天王殿。





现存安禅寺坐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前、中、后三座殿宇:前殿为近年新建。第六批“国保”确认中殿为宋代建筑,广深三间,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该殿的显著特征是:立柱低矮,举架平缓、斗拱肥大,出檐深远,深显宋风。

既然参观不了,顺着小街巷,我们前往无边寺。

无边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俗称白塔寺、南寺。太谷有一句俗话,“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这是因为无边寺始建年代很早,并且寺内建有白塔,所以就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阳邑县的所在地。

这座寺庙,进门也需要门票。

据介绍,寺创于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进了山门,中轴线上,首先的倒坐戏台。

寺院系清末在毁于大火的残址上按原来的规制复建的,所以现存建筑均为清代作品。

戏台前的走道与石狮子。戏台下有砖券的巷道。

寺庙内,感觉像是花园。院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正中为献殿,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殿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


这座寺庙,进门也需要门票。

据介绍,寺创于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进了山门,中轴线上,首先的倒坐戏台。

寺院系清末在毁于大火的残址上按原来的规制复建的,所以现存建筑均为清代作品。

戏台前的走道与石狮子。戏台下有砖券的巷道。

寺庙内,感觉像是花园。院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正中为献殿,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殿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

琉璃狮造型别致,形象传神。须弥座下刻着的“福、禄、祥、祯、寿”,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对琉璃狮,为明代物品,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两个狮子本在太谷县南关关帝庙,“文革”时被人藏于文化馆地下,才得以保存了下来。


披红的古树,已经中空,那是岁月的留痕。

白塔边的厢房。

无边寺白塔是晋商之都“金太谷”的标志性建筑。有“白鹤绕塔”等等诸多美丽传说。

塔平面八角形,七层,为楼阁式空心塔。每层皆出塔檐,檐下皆有斗拱,各层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



白塔后,是天王殿。




寺院的一角,有太谷各地收集来的石雕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