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威远楼雁门雄关雁塔雁门关长城镇边祠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继续在雁门关景区的游览,雁门关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雁门山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其二是“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的雁门关,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正所谓“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关。”

来到天险门关楼前,关楼,又名雁楼。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式,楼内空畅,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兵丁巡察、瞭望,现在充实为古代建筑博物馆。因为是新建,里面展品古砖瓦代表曾经的历史。还是镇边祠里的大树更有气势。

顺着长城往上走,南可俯瞰关南古道全景;北可纵观关城地势,并与地利门呼应相望;东可游览位于过雁峰上标志性建筑雁塔和城墙、敌楼;西可沿城墙攀至山脊制高点俯视九窑十八洞等屯兵、屯粮设施遗址。

从高处欣赏天险门、雁楼及镇边祠。

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双关:东、西陉关,合称雁门关;四口:南口(代县南口村)、广武口(新、旧广武村)、太和岭口、白草口;西陉古关道,北为白草口堡,南为太和岭堡。旧广武,位于西陉出口。


代县及周边有七处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重要早期长城,长城总长度达四万八千米,有战国赵长城、汉长城、北齐长城、北周周长城以及明长城,诸朝数百公里的长城,最具代表性的是雁门关长城。

来到天险门关楼前,关楼,又名雁楼。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式,楼内空畅,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兵丁巡察、瞭望,现在充实为古代建筑博物馆。因为是新建,里面展品古砖瓦代表曾经的历史。还是镇边祠里的大树更有气势。

顺着长城往上走,南可俯瞰关南古道全景;北可纵观关城地势,并与地利门呼应相望;东可游览位于过雁峰上标志性建筑雁塔和城墙、敌楼;西可沿城墙攀至山脊制高点俯视九窑十八洞等屯兵、屯粮设施遗址。

从高处欣赏天险门、雁楼及镇边祠。

历史上的雁门关道南起南口,经前腰铺、阜家坪,越制高点关城,再下关村,经后腰铺至新广武隘城,全长约20公里。正是这条蜿蜒曲折的自然通道,造就了雁门关的历史使命,也成就了雁门关的数千年辉煌。往下走去代县,沿途还有分道碑、观音殿、云际泉、壮士亭、虎啸瀑、杀虎碑等景点,方向不对,只能舍弃。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这里转悠,目标是顶部的雁塔。塔下是当地为纪念修复雁门关而就着山势修建的大型碑林。

天空飘来一朵云。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居高临下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这里转悠,目标是顶部的雁塔。塔下是当地为纪念修复雁门关而就着山势修建的大型碑林。

天空飘来一朵云。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居高临下

城墙是现代修复的,里面的塑像也应该是为了旅游的需要。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


前一篇:秋游晋北之五三:雁门关·上
后一篇:秋游晋北之五五:朔州·崇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