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晋北之三五:浑源·栗毓美墓

标签:
汉白玉石刻永怀堂延泽桥溢法碑谕祭碑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浑源对我来说,是第二次来了,上回就为了悬空寺和北岳恒山,这回要走走这里的国保单位,根据距离,首先来到位于县城的栗毓美墓。栗毓美(1778-1840年),是清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谥“恭勤”。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修建了陵墓,当地人俗称“栗家坟”。栗家坟砖券大门居中,门首镌刻“栗氏之城”。

左侧是神道碑,两汉白玉碑高达五米。

整座陵墓呈南北长方形,占地十四亩。沿中轴线依次建有碑楼、大门、延泽桥、石牌坊、华表、御制碑、石狮、二门、甬道、石羊、石虎、石马、石刻文武人像、祭厅、墓丘等。陵墓主要部件全部采用汉白玉建造,冰雕玉琢、庄严肃穆,甚为壮观。

双狮护卫

一条砖铺的宽阔神道,对称道旁分列着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石刻文武人像各二对。



甬道尽头为永怀堂,这是一座三室三阶的祭堂

永怀堂看过去比较新。内有栗毓美塑像,两侧为他的事迹图。

墓园周边,如今都是县城的地盘,可算是闹中留静。


两通汉白玉碑分立大门两侧稍前。

左侧是神道碑,两汉白玉碑高达五米。

整座陵墓呈南北长方形,占地十四亩。沿中轴线依次建有碑楼、大门、延泽桥、石牌坊、华表、御制碑、石狮、二门、甬道、石羊、石虎、石马、石刻文武人像、祭厅、墓丘等。陵墓主要部件全部采用汉白玉建造,冰雕玉琢、庄严肃穆,甚为壮观。
因为从侧门进来,首先看到的是二门,也就是过殿。

二门两侧又各有座碑亭

栗毓美,浑源城人。清嘉庆二十年以举人出仕,历任河南宁陵知县、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创造了“抛砖筑坝法”。

因其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去世后,甚获殊荣。皇帝追封为太子太保,赐"恭勤",道光皇帝还作了祭文和碑文,并赐祭葬。


左侧为溢法碑,右侧是谕祭碑


栗毓美,浑源城人。清嘉庆二十年以举人出仕,历任河南宁陵知县、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创造了“抛砖筑坝法”。

因其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去世后,甚获殊荣。皇帝追封为太子太保,赐"恭勤",道光皇帝还作了祭文和碑文,并赐祭葬。


左侧为溢法碑,右侧是谕祭碑

延泽桥后,为牌坊。

双狮护卫

一条砖铺的宽阔神道,对称道旁分列着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石刻文武人像各二对。



甬道尽头为永怀堂,这是一座三室三阶的祭堂

永怀堂看过去比较新。内有栗毓美塑像,两侧为他的事迹图。

墓园周边,如今都是县城的地盘,可算是闹中留静。


永怀堂北面,就是巨大的墓丘。按照当时清王朝的规定,台高二尺五寸,左右两阶,阶五级,坟高一丈六尺,全部用汉白玉围砌。墓前有碑,据说埋在内部的墓志铭由林则徐撰写,外面看不到。
前一篇:秋游晋北之三四:繁峙·平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