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浑源县城浑源州志释迦舍利砖塔历史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浑源县城还有几处国保单位,我们来到这里的文庙,不开门。浑源文庙位于浑源县城内永安西街北侧,正赶上整条街在改造,如同工地。见到文庙的院墙有缺口,我们就进来一探。

最上立一造型精美的铁制凤鸟,首向西,可随风旋转,有风标的作用,也可避雷。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

须弥座上部均施斗栱,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栱眼砖刻兽头、卧狮等。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成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


与其他文庙配置一样,这里的文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圣祠,两侧有东西廊庑等。

据清乾隆版《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

大成殿内,空空如也。介绍说,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梁。

大成殿后侧


据清乾隆版《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

大成殿内,空空如也。介绍说,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梁。

大成殿后侧


这样的建筑,可见原先的建筑大多是平房,与我十多年前见到的差不多。明年再来,应该是旧貌换新颜了。

去往圆觉寺,边上还有漂亮的门楼。
看到圆觉寺塔,就满足了,它也是一处国保单位。圆觉寺周边一样的工地,道路湿滑,可能才下过雨。

这里敲门,倒是很受欢迎,当然也得意思意思。看到名胜,值得。

现在的圆觉寺是近年新建的,据《浑源州志》记载,塔前正南为山门,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高大而讲究。塔的正北为正殿,正殿为五进二深,正殿的东西为配殿,正殿和配殿为砖木结构。

这里敲门,倒是很受欢迎,当然也得意思意思。看到名胜,值得。

现在的圆觉寺是近年新建的,据《浑源州志》记载,塔前正南为山门,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高大而讲究。塔的正北为正殿,正殿为五进二深,正殿的东西为配殿,正殿和配殿为砖木结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直奉战争,其后的日寇侵略,寺庙除了塔,其他荡然无存。

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朝成化年间重加修缮。八百多年来,它一直风雨不动地屹立在此,俗称小寺塔。

塔座为高约4米的须弥座,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


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朝成化年间重加修缮。八百多年来,它一直风雨不动地屹立在此,俗称小寺塔。

塔座为高约4米的须弥座,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

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其他三门均为假门,这三个假门,有的半开,有的虚掩,有的紧闭,设计独具匠心,使你真假难分,以假乱真。

最上立一造型精美的铁制凤鸟,首向西,可随风旋转,有风标的作用,也可避雷。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

须弥座上部均施斗栱,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栱眼砖刻兽头、卧狮等。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成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


前一篇:秋游晋北之三五:浑源·栗毓美墓
后一篇:秋游晋北之三七:浑源·永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