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武明代壁画无梁殿十二药王坐像不二寺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离开平定,一路西行,回到太原附近的阳曲,目标是这里的几座古寺庙。按照地点的远近,首先是大王庙,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
山西的大王庙,从名称上看,就要联想到藏山王赵武。赵氏孤儿的故事在盂县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盂县地面上还保存九座祭祀赵武的庙宇,阳曲县大王庙依然像古人一样将赵武称为“大王”,将赵武庙称作“大王庙”。
我们循国保地图来到这里,大王庙也就剩下一座大殿,找不到人开门,就看看外观。
大王庙殿内山墙上有出行、回宫图,后墙有尚膳、尚服壁画80余平方米,沥粉贴金,为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进不去,也只能透过门缝、窗口看看。
殿内梁架前后内额与四椽袱构成井口方梁,纵横摆在稍间的中间,四角用三层抹角梁与斗栱层层挑起井口梁,下饰垂梁柱,构成“悬梁吊柱”,因此也称为“无梁殿”。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墙下建须弥座,下有青石包基。四周施单翘单昂栱。
在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中部,有座为祭祀黄帝而建轩辕庙,也是国保单位。到了门口,发现正在搭架维修中。
过殿为悬山顶,三踩斗拱,斗拱和拱眼壁有彩绘,殿内东西山墙上残存有壁画,风化严重。现在外墙都是新砖。
正殿建于高台之上,为明代早期建筑,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剪边,前出廊,五彩斗拱双昂,龙形耍头,殿前有宽敞月台,一个县保木牌挂在门前。
相传,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在阪泉山麓大败蚩尤,晋文公路经此地,见有“轩辕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兆”,于是后人在阪泉山山上建庙祭祀黄帝,多少年以后,山高路远,庙宇倾祀,再加上上山道路崎岖难行,村民香客祭祀不便,人们便在西店村西北建起了祭祀轩辕黄帝的下庙轩辕庙。
正殿内正中的黄帝塑像已不存,显得空荡荡。而两山墙的十二药王坐像壁画却相当完整,大小都稍大于真人,分列两壁。
殿内后槽设二金柱,并设七朵五铺作斗拱。
关于十二药王,有人称为商代伊尹、周代扁鹊、汉代华佗、张仲景、北魏皇甫谧、晋代王叔和、唐代孙思邈、宋代刘守真、金代张吉古、元代李东垣、明代李时珍、张景岳。
阪泉山,相传就是黄帝蚩尤、以及炎帝征战之地。战事结束,轩辕部将精力耗损,兵员匮乏,遂退北神山休养生息。也是天意,没想这北神山药材遍地,山泉甘洌,极易疗伤养病。于是轩辕黄帝封了漫山遍野的药草为十二药王,千百年来让百姓终年四季采摘治病。如此十二药王堂而皇之地祀奉在黄帝左右。
因为这些斗拱并不承重,仅为形制上的装饰,整个大殿因此而显得有点华美气派。
正殿前一侧有清代二石碑和现代“西殿黄帝庙传记”碑。
正殿前的月台,散放着许多石头。殿前月台三面曾围绕栏杆,栏杆虽已毁损,但月台前仍放置有三层石雕香炉各一,左侧为莲花宝座式,右侧为方形炉鼎式。
大殿的侧面。这次走进大庙,一些石碑全部保护起来,再加上正在施工,不便参观,我们稍作观瞻,便退了出来。
到了阳曲县城,赶到不二寺已经关门。想不到第二天上午去,还是不开,原来疫情期间,这里就不接待游客或香客。该寺庙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1989年将大殿迁现址。寺名“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
后一篇:秋游晋北之一三:忻州·金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