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资福寺崇古洞文献名邦舍利子雌雄双塔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离开娘子关,来到平定县城,首先参观天宁寺双塔,周边的道路窄小,位于居民区内。道路近前,已经建成了一处小公园。据史料推测,西塔始建于大宋淳化5年(公元994年),东塔晚建了70多年。
塔西塔空心、没有风铃是外观上和东塔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他和东塔类似。其实这座古塔因为早了70多年,从建造工艺、使用的材料方面和东塔是有所区别的。
西塔一层留有塔门,门锁着不能上。底层四面砌有券洞,内置佛像一躯,二层以上平座甚高,外观很象七层塔。
仔细看,西塔斗拱为双砖,偶数为雌。塔门半掩。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
据史料记载,天宁寺建于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太师蔡京还为寺院题记“天宁万寿禅林”。历经宋、元、明、清几代,都有大规模维修记载。但到抗战前夕,只剩下一对孤伶伶的双塔。1983年,西塔又塌毁了大半截。2005年春,东塔严重倾斜,据介绍,双塔最近一次修复是2005年,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风格,能使用的原构建继续使用。就是塔刹,东塔三球,西塔二球,也分单双。
2005年7月开始双塔修复工程,随着西塔地宫的发现和各种文物的出土,天宁寺双塔的迷团在逐步解开。本次考古修复,天宁寺西塔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发现舍利子最多的一座古塔。
再观察东塔的砖雕斗拱,都是单砖。
离开双塔,驱车上冠山。距平定县城4公里。冠山主峰顶状似冠,故名。最高海拔1152米,该山集自然景观、古迹、文化源渊于一身,融儒、释、道于一体,是这一带的旅游胜地。看到这座寺庙,我们先路过,首先要参观冠山书院。
冠山地灵人杰。自元代以来,平定科举中进士131人,举人680人,各类贡生786人,由此平定史称“文献名邦”,冠山成为平定文化的象征。路过的牌坊,感觉比较新。
盘龙卧虎之地。
上行不远,就看到书院的石建筑。冠山书院建于冠山腹部,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奉直大夫孙裕重建。
门口的石碑,已经残缺不堪。倒是作为底座的赑屃,甚是形态可掬。
书院外的小广场,不少塑像,重现书院的教学旧貌。
书院大门上有一副藏头楹联:“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横批“欣饮南风”。书院内门又一副对联:“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门额上书“崇古冠山书院”。
进入修复后的书院,扑面而来一种古旧的气息。外院有窑洞一孔,为书院仆役居室,外形为瓦房,内部为窑洞。
据史载,书院可上溯到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鼎盛于元、明、清三代,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元代曾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的中书左丞吕思诚,明代的兵部、吏部、礼部尚书乔宇,清代的两广总督窦宾等。
内院正面月台上有西窑五眼,居中一明两暗称“崇古洞”。月台下南窑三眼,中窑壁嵌集柳公权玄秘塔,五言诗石刻十六块,窑门额书“广业”。北窑三眼额书“新德”,也为一明两暗。
山以人名,文以山兴,著名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清代学者张佩芳、地理学家张穆都曾来此游历讲学。
书院外观景,中间这株古树,很像龙头。惊奇,向它而行。
原来就在刚才经过的庙里。冠山山势嵯峨挺拔秀丽,有资福寺、冠山书院、槐音书院、仰止亭、吕祖洞、文昌阁、夫子洞等名胜古迹。“冠山雨过”为平定八景之一。
据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资福寺兴建于元代至顺辛未年(1331)。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清时期多次重建修缮。
寺院中最醒目的就是这株古树。
乐楼建在门外,地势也低一些。可能是依山而建,没有特地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