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贵州避暑(〇一)天柱·三门塘

标签:
刘氏宗祠清水江五溪蛮侗族村寨天柱县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发完了五月份的浙江游,接着就是回顾今年七月份的贵州行了。暑热天气来贵州,成了避暑之旅,也是意外的收获。高铁从福州出发,经过武夷山区。

经过江西大地。


到长沙南站,汇合上二位湖南伙伴,驱车抵达湘西的会同,已经是傍晚时分,自驾的车门关不上,又去维修厂解决,处理不了,只好先拖着,想不到两天后到了肇兴还自己妥了,奇怪。

从会同到贵州天柱的三门塘,有条跨省的省道,路虽然不大,车子也少,开起来也顺利。三门塘是我们入黔游览的第一站。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

村口正在修路,好在没有限制。我们首先来到这座王氏太原祠。建于1908年,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大门上方,七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

据史书记载,三门塘侗族属古“骆越”一支,为“五溪蛮”,称“五溪蛮夷”之地,被认为是化外顽民之所,清水江被称为“苗河”。明朝嘉靖年间,改土归流,三门塘属湖广道靖州营,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年)天柱县才改隶贵州。

三门塘依山傍水,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居民全是侗族。村民分属19姓,以王、刘、吴三姓居多。村民相传,先人在此安家,已有500多年历史。

村中的刘氏福记木行,就是当年木材商们常来常往的一处商行兼客栈。

没走多远,就见到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高立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高达八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看到它的雄姿。


经过江西大地。


到长沙南站,汇合上二位湖南伙伴,驱车抵达湘西的会同,已经是傍晚时分,自驾的车门关不上,又去维修厂解决,处理不了,只好先拖着,想不到两天后到了肇兴还自己妥了,奇怪。

从会同到贵州天柱的三门塘,有条跨省的省道,路虽然不大,车子也少,开起来也顺利。三门塘是我们入黔游览的第一站。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

村口正在修路,好在没有限制。我们首先来到这座王氏太原祠。建于1908年,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大门上方,七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

据史书记载,三门塘侗族属古“骆越”一支,为“五溪蛮”,称“五溪蛮夷”之地,被认为是化外顽民之所,清水江被称为“苗河”。明朝嘉靖年间,改土归流,三门塘属湖广道靖州营,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年)天柱县才改隶贵州。

三门塘依山傍水,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居民全是侗族。村民分属19姓,以王、刘、吴三姓居多。村民相传,先人在此安家,已有500多年历史。

村中的刘氏福记木行,就是当年木材商们常来常往的一处商行兼客栈。

没走多远,就见到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高立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高达八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看到它的雄姿。

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不论是画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传神。

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对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不到九时或刚刚过十点,这个时刻
不知道有何含义。


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对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不到九时或刚刚过十点,这个时刻

大门上方,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

这是清水江上下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可惜两座祠堂里面都无法参观。

古代货运和客运大多依仗水路,由此才造就了例如镇远,榕江等水陆重镇。而贵州境内的乌江、清水江和都柳江也成为了经济和交通的命脉。三门塘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大寨。

村里还有建于乾隆年间的南岳庙,和汉族地区没有什么两样。

三门塘的民居从外形看,有两大类,吊脚楼与四合院,四合院当地人称印子屋,多为经营木行发财的大户人家所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这是清水江上下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可惜两座祠堂里面都无法参观。

古代货运和客运大多依仗水路,由此才造就了例如镇远,榕江等水陆重镇。而贵州境内的乌江、清水江和都柳江也成为了经济和交通的命脉。三门塘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大寨。

村里还有建于乾隆年间的南岳庙,和汉族地区没有什么两样。

三门塘的民居从外形看,有两大类,吊脚楼与四合院,四合院当地人称印子屋,多为经营木行发财的大户人家所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