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贵州避暑(〇二)锦屏·飞山庙·隆里古城

标签:
千户所城蜈蚣街迎恩门锦屏县杨再思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从三门塘到锦屏县城不远了,这个县也是在清雍正五年改隶贵州,并撤销铜鼓卫,改设锦屏县,属黎平府。进入城区,感受到现代化的步伐不慢。沿江都是高楼大厦。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均始建于清代,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

指挥第,看这对联,就知道是王家。因为这里是古军事屯堡,不少民居的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

来到古城的中心,这里有一座大戏台。


我们就在牌坊这里吃面,这个时期,来这里的游客真少。

飞山庙,又叫威远侯庙,是纪念五代时期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的祠庙。祖庙原在湖南湘西的飞山绝顶之上。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蛮之王,人称“飞山公”。
《靖州乡土志》载:“再思唐咸通十年己丑岁生。昭宗朝值世乱,由淮南丞迁辰州长史,结营飞山。”所以,他本是汉人。
"飞山蛮"的势力范围最大时候包括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杨再思归顺宋廷,先后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杨再思殁后,三省边境人民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

锦屏飞山庙由飞山阁和飞山宫组成,主体建筑飞山阁为四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建筑,是贵州省迄今保存最高的阁楼式木构古建筑。

又是没有开门,无法入内。飞山庙两座配殿与阁楼相连,依山傍水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整个建筑由大殿、配殿、阁、戏台组成。看不了,我们就不停留了,直奔还有几十公里外的隆里古镇,午餐到那里吃去了。

到了隆里古城已经快一点了,导航带我们来这里的停车场,后来发现有专门给游客的东门停车场。刚开始,想找个小店填肚子,居然都没有,只有先进城再说。看到城墙就以为可以直接进去,其实北面没有门。

城外的小巷子,安定门三个字写在墙上,才知道这里是北门。看介绍才知道这是非常特殊的一道门,在建成到今的600多年间一直闭而不开,只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

隆里古城位于锦屏县的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明代重要的军事屯堡,如今还完整的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居民建筑。这文博第就是其中之一。


锦屏飞山庙由飞山阁和飞山宫组成,主体建筑飞山阁为四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建筑,是贵州省迄今保存最高的阁楼式木构古建筑。

又是没有开门,无法入内。飞山庙两座配殿与阁楼相连,依山傍水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整个建筑由大殿、配殿、阁、戏台组成。看不了,我们就不停留了,直奔还有几十公里外的隆里古镇,午餐到那里吃去了。

到了隆里古城已经快一点了,导航带我们来这里的停车场,后来发现有专门给游客的东门停车场。刚开始,想找个小店填肚子,居然都没有,只有先进城再说。看到城墙就以为可以直接进去,其实北面没有门。

城外的小巷子,安定门三个字写在墙上,才知道这里是北门。看介绍才知道这是非常特殊的一道门,在建成到今的600多年间一直闭而不开,只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

隆里古城位于锦屏县的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明代重要的军事屯堡,如今还完整的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居民建筑。这文博第就是其中之一。

古城现有居民多为明、清时屯军官兵的后裔,都是从中原一带而南迁下来,在黔东南这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隆里古城就像一座汉文化孤岛。

西门称迎恩门,除了门上建有两层戌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

迎恩门内城门,拐了90度角。

内城门内,就是古城内了。本地老人喜欢坐在内城门的石板上聊天。

进到古城内,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因为它的封闭,因为它的偏远,这座古城保留了许多原生态。街面上游客不多,店铺也大多不开门。

西门称迎恩门,除了门上建有两层戌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

迎恩门内城门,拐了90度角。

内城门内,就是古城内了。本地老人喜欢坐在内城门的石板上聊天。

进到古城内,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因为它的封闭,因为它的偏远,这座古城保留了许多原生态。街面上游客不多,店铺也大多不开门。

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均始建于清代,保留的有: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

指挥第,看这对联,就知道是王家。因为这里是古军事屯堡,不少民居的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

来到古城的中心,这里有一座大戏台。

隆里城中心的观音堂建有“大庙”,大庙右侧建有“城隍庙”。据介绍,城中有十一庙, 城外五座庵。

我们就在牌坊这里吃面,这个时期,来这里的游客真少。

趁着等吃面,参观一下这座外表特色的建筑,中间大门写着:隆里守御千户所。隆里所是明代汉人进入西南少数民族高度密集地区推行卫所制在贵州幸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军事所城。明洪武年间这一带发生了两次暴动,永乐二年(1404年),这里升为千户所。
千户所驻地在正阳门蜈蚣街头观音堂中心地段,坐北朝南,是东西南三个方向,三条大街为城内交通的主要干线。千户所由于饱经战乱之害,后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毁坏重茸,在原址上改千户所官署为观音堂大庙和城隍庙,以祀祭神,形成神权、道、佛融合的独特建筑形式,以保佑所人平安,不再发生战事。


隆里守御千户所辖11屯,屯军世代为兵,子孙世袭其职,三分戍守,七分屯种,有警则战,无事屯田,以兵养兵。

这复建的千户所,重现当年鼎盛时期的场面。隆里千户所城,据隆里《龙标志略》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城内住户军民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凡食货之所需无不便”,反映了当时隆里的繁华景象。


这复建的千户所,重现当年鼎盛时期的场面。隆里千户所城,据隆里《龙标志略》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城内住户军民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凡食货之所需无不便”,反映了当时隆里的繁华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