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九九):平遥古城(六)清虚观·文庙学宫

标签:
纯阳宫点将台平遥大戏堂超山书院徐继畬 |
分类: 京津晋蒙 |
因为清虚观不开放,又在进行维修,我们只能悄悄地看个外观。 清虚观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今日的寺内,留存着元至清代的建筑。院中的“吕祖灵符”碑,正面画像,背面、西侧均是灵符,新碑就没细看。
纯阳宫建在观中甬道尽头的高高月台上。面宽三间,六檩卷棚式,悬山顶,前有抱厦,色彩华丽,相对小巧。



纯阳宫外的楹联:“一元道气远超天地外,三十功名常伴梦幻中”,将道教追求的祥和超然一语道破,清代石狮、道符,端立宫外,镇宅避邪。这是清虚观的主体建筑之一,

按照记载三清殿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中院北面,面宽五间,进深十一椽,上起五脊六兽歇山项,结构奇特,殿宇高大壮观,殿内三清等泥塑已荡然无存,仅殿内西侧竖记述元代建殿蒙文碑一通。
两殿几乎无缝连接。
中院东西各有配殿十一间,院中通道左右各建有小碑房一处。场地上不少建筑材料。

不管怎样,我们算是来了一回。

出了清虚观,把门带好,继续南行。东门附近的点将台,那是为了纪念平遥古城始建者,西周宣王时期的尹吉甫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猃狁而建造的。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

走向城隍庙街,赫然发现有座天主堂。该堂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坐东向西,前檐墙三层式,自下而上分别为礼拜堂、音乐楼和钟楼。原建筑已毁,这里也不是原址,今为1984年所重建。

在山西内地比较少见到天主堂,想不到在古城中偶然遇到。

临街一座九龙壁,看样子也是近年来重建的。

九龙壁后一个大场地,原来是“平遥大戏堂”。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和演戏名所。后因年久失修沦为车马店,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成为办学场所。2005年本着“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投巨资进行了复原。

对联“一二人千姿百态,三五步四海九州”。匾额为“霓裳协奏”。门前广告为:三百年前的晋商会所。

九龙壁后,为“历代鸿儒咏龙诗选”。大戏堂打造为北派宴舞、晚间游乐的上档次场所。

大戏堂西就是文庙。本着就近的原则,我们从文庙的北面进入,首先来到超山书院。这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第四进院落,现辟为科举博物馆。

书院是一个县同国家科举考试接轨的教学场所,孩童的启蒙教育基层教育都得在这里进行,但在平遥,当地受“学而优则商”思想的影响,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必读的四书五经,更多的时间还要用于学习书法、珠算、社交等知识,这也是晋商成功的经商三大法宝。
书院是一个县同国家科举考试接轨的教学场所,孩童的启蒙教育基层教育都得在这里进行,但在平遥,当地受“学而优则商”思想的影响,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必读的四书五经,更多的时间还要用于学习书法、珠算、社交等知识,这也是后人所说的晋商成功的经商三大法宝。国学笃志,新建的照壁。


不管怎样,我们算是来了一回。

出了清虚观,把门带好,继续南行。东门附近的点将台,那是为了纪念平遥古城始建者,西周宣王时期的尹吉甫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猃狁而建造的。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

走向城隍庙街,赫然发现有座天主堂。该堂创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坐东向西,前檐墙三层式,自下而上分别为礼拜堂、音乐楼和钟楼。原建筑已毁,这里也不是原址,今为1984年所重建。

在山西内地比较少见到天主堂,想不到在古城中偶然遇到。

临街一座九龙壁,看样子也是近年来重建的。

九龙壁后一个大场地,原来是“平遥大戏堂”。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和演戏名所。后因年久失修沦为车马店,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成为办学场所。2005年本着“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投巨资进行了复原。

对联“一二人千姿百态,三五步四海九州”。匾额为“霓裳协奏”。门前广告为:三百年前的晋商会所。

九龙壁后,为“历代鸿儒咏龙诗选”。大戏堂打造为北派宴舞、晚间游乐的上档次场所。

大戏堂西就是文庙。本着就近的原则,我们从文庙的北面进入,首先来到超山书院。这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第四进院落,现辟为科举博物馆。

书院是一个县同国家科举考试接轨的教学场所,孩童的启蒙教育基层教育都得在这里进行,但在平遥,当地受“学而优则商”思想的影响,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必读的四书五经,更多的时间还要用于学习书法、珠算、社交等知识,这也是晋商成功的经商三大法宝。

书院是一个县同国家科举考试接轨的教学场所,孩童的启蒙教育基层教育都得在这里进行,但在平遥,当地受“学而优则商”思想的影响,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必读的四书五经,更多的时间还要用于学习书法、珠算、社交等知识,这也是后人所说的晋商成功的经商三大法宝。

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兴学育人的重要场所。平遥文庙内的超山书院,其山长和教谕大多是进士出身的硕学鸿儒,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徐继畬。
徐继畬,山西五台县人。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在书院度过了十年的教学生涯,为平遥培育了大量人才。徐继畬塑像的题字是同为山西五台人的徐帅。


书院内主体建筑敬一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毁于抗战中。现亭为晋南移建而成。敬一亭为祭天之所。该院为四合院形制,历史上曾经主持过书院的12名讲席全为进士。

上阁楼,上面有夫子塑像,看过去比较老旧,还有不少文物。

阁后,就是城隍庙街。午后游人不多。

尊经阁西南,是学宫,东学宫为古代官办学宫,俗称庙学或儒学,也是全县掌管学业的行政长官教谕的衙门;西学宫是儒学训导的衙门,是官学合一之所,清末改称劝学所。

由于商业气氛浓,平遥人并不象其它地区的人对科举那么的醉心,这是平遥乃至山西与全国的一大特别之处。元明清三代平遥考中进士的不过十四人,考中举人也不过六十人而已。而在经商方面,出现名扬世界的二十二家票号,创造了中国商界历史上最耀眼的辉煌。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经历了1300多年。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认为,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但不管怎样,相对公平,让平民有了进身之处。

书院前鳌头石东侧有一厚学亭,亭中有"厚学泽世"碑。

书院前,鳌头石,有独占鳌头的含义,应该是近年为了旅游而立。

书院前,就是明伦堂,它的背面,有“中和位育”匾。“中和位育”出自《中庸》,是儒家的核心口号,是修养工夫之极致。

明伦堂,为明代中期所建,这里是文庙的第三进。是儒学名师讲学教谕场所,现在作为孔子生平展。

两边的附属建筑是时习斋(取自学而时习之)和日新斋(取自苟日新,日日新),古代是供一般讲师讲学、研读的场所。现在作为"古代教育展"和"文房四宝展"。

前方是大成殿后墙上书"魁"字,据说出自南宋文天祥之手,是在乾隆年间由平遥人临摹上去的,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院中有龙门坊,古代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寓意美好。

大成殿,孔庙最有标志性的建筑。这座殿堂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全国的孔庙都差不多,但平遥的这座是全国之最,是国五文保。

殿内

中央为孔子像,上悬清康熙帝亲题"万世师表"匾,左右对联为"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孔子像左右分别为“四配”,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复圣颜回、亚圣孟轲


前方是大成殿后墙上书"魁"字,据说出自南宋文天祥之手,是在乾隆年间由平遥人临摹上去的,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院中有龙门坊,古代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寓意美好。

大成殿,孔庙最有标志性的建筑。这座殿堂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全国的孔庙都差不多,但平遥的这座是全国之最,是国五文保。

殿内

中央为孔子像,上悬清康熙帝亲题"万世师表"匾,左右对联为"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孔子像左右分别为“四配”,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复圣颜回、亚圣孟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