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海边的蚬子
东海边的蚬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2,05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2020-05-13 06:25:03)
标签:

关帝庙

泥包铁塑像

可汗庙

地道

奎星阁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离开绵山,下一站就是介休市区,上午主要的目的地是张壁古堡。这是一个成熟的景区,外围又在整修,旅客中心倒是人员众多,取票方便,就连入口处的洗手间,建的和周围景观一致。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这是一个村落,为何叫古堡,入内再一探究竟吧。还未入堡门,先见有关帝庙一座。山门与堡门正对,老百姓想让关老爷在此保佑一方百姓平安。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按照介绍,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大殿前是献亭。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张壁村老百姓传说的关老爷“显灵日”,届时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院内这样的三脚园石桌,造型很别致。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据说,张璧最旺的香火在这里,但北方的和南方的相比,感觉还是清淡些。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清代,随着晋商蓬勃发展,很多张壁人走上商贾之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还有走了仕途当了官的,关帝庙被修的气派非凡,而捐资人的名字刻在了功德碑上,以福荫子孙。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亘古独一人,大勇称夫子。关帝庙坐南面北,奉关帝圣君,关平捧印于左,周仓持刀于右。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殿内壁画,工笔细腻,色彩艳丽,已经三百年了,不知道近年有没有重修过。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边上一个院落,有几尊菩萨塑像,他们分别是滴水观音、空王、普贤和文殊菩萨。从底座的文字知道,这些是当地为了旅游而添加的。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菩萨们面对的堡墙建有三孔窑洞,这里据说原来是观音堂,建于清康熙年间,上方是奎星阁,还有灯杆。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观音堂内的观音塑像毁于60年代,同时却发现了这尊藏在墙内的泥包铁塑像。他是谁,古人为何要如此隐秘地祭祀他,成了迷。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来到堡墙上,参观奎星阁。这是近代重建的,原建已毁。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介绍说,堡内营建遵循中国古代星象和堪舆的基本原则,地面建筑和地道中,现存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的标志物如水井、戏台、七星槐、天眼、将军窑等30余处,堡间至今还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习俗。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多数专家推定张壁古堡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系后赵豪强张平所建的众多坞壁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堡堡墙1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南堡门西侧,是古演兵场。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这魁星阁平时是用来供奉魁星君,若是古堡遭遇匪事则其便成了南门上的了望塔,而那高高的灯杆则会成为联络四里八乡的信号灯。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所以,站在魁星阁上,应该是张璧的最高处了。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从魁星阁上下来,便进入了堡内的一处院落,院北是堡内可汗庙,月台上有钟鼓楼,钟鼓楼为四柱方亭。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这里是汉族地区,当然在古代也是草原进入中原的通道。有可汗庙,也算是可以理解的。可汗庙始建年代不祥,在中梁上写有延祐元年重建的字样,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大殿是光绪32年再次修缮后的原貌。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正殿供奉的是隋末唐初的定杨可罕刘武周,东西两侧则立着他的副将宋金刚和尉迟恭。这是1995年重修的塑像。在隋末群雄竞起的纷乱形势中,刘武周率先起兵,依附突厥,图谋帝业,进而“率军南向以争天下”,占据了有充足食粮和库绢的晋阳,攻陷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武德二年十一月,唐高祖命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刘武周,不到两年,就将刘武周全军击溃。刘武周大势已去,亦率 500骑弃并州北走投奔突厥,不久,因欲谋归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杀死。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如此看来,如果这里真的是供奉刘武周,说明当时他对这里的人有恩。也有专家认为张璧的可汗是初唐时期的突厥人突利可汗什钵苾或者是北齐名将敕勒族的斛律光,有争议。可汗面南面有戏台。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东厢房,有张璧古堡的地道结构图。坞壁组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是在特殊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地方豪强和民众防御体系。这种体系集中出现在十六国时期,在当时的河南、河北、山西分布尤多。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这里是地道的入口处,我们由此进入张璧古堡的地道。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现在有电灯,进出方便了许多。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顺着指示牌前行,地道错综复杂,仅可容一人行走,地道为立体网状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层,介绍说最上层距地面2米左右,最下层距地面则有17---24米。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地道设计奇巧,漫步其中,随处可见哨卡、马槽、藏粮洞、伏击窑、通气孔等,还有将军指挥室,水井等。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这是地道的一个出口,外面是悬崖峭壁,原来其外围还有这么深的沟壑。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在古代,如此地形真是易守难攻。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按照路标,还得进入地道,介绍说三层的地道有一万多米长,现在开发出来的有1500多米。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来到出口,修成军事要塞的模样。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有时间,还真可以来这里泡茶,我们只能赶路,匆匆而过。

秋之晋豫(八四):介休·张壁古堡(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