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2020-01-18 07:36:01)
标签:

司马承祯

龙爪柏

大罗三境殿

玉皇阁

伞柏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阳台宫是我这次来王屋山的最大收获,因为它的国保价值。作为王屋山三大保存至今的道观,其他两观紫薇宫只有遗址而清虚宫也只剩清代的一座庙。唐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召司马承祯进京,命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经十一年的选址建设,马承祯看中王屋山华盖峰的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取名。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进入山门,一株绿荫如盖的七叶树,格外引人注目。当年司马承祯身负皇命,同时也为了振兴阳台宫,竟从长安移来一株佛教七叶树,栽植于当院,将道教佛教融为一体。至今树龄1200多年,依然生机勃勃。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大门内东侧的龙爪柏,树龄也是1200年。经千年的寒冬酷暑,风吹雨洗,古柏在同自然的抗争中内神外形均有巨变,树顶上一枯枝如林间奔腾的老虎,向下一枯枝如龙爪捕食,形象逼真。如今顶上装上了避雷针。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大罗三境殿西南侧一株古柏,长势旺盛,顶部也有形似蛟龙的枯枝,与龙爪柏遥相呼应,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明代铁镬,口径有1.72米,当时用来做法事煮斋饭,这可以多少人一起吃呀,由此可见曾经香火之鼎盛。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建成之初,玄宗命其妹玉真公主进山学道,一时朝野震动,道风盛行。五代后晋,部分殿宇毁于战火。经宋金年代修复,于金贞袩三年改称“阳台万寿宫”。这东廊房是1981年重修的。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大罗三境殿,是阳台宫的重点。是我国现存体量较大、石雕和木雕艺术价值也较高的明代单体木结构建筑。殿脊上大型鸱吻和脊兽均用三彩琉璃件,工艺精美,鸱吻高达2米,脊兽多达28个。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大门边的露明石柱,前四根石柱上的图案构成一副画联,雕刻有八仙过海、珍禽瑞兽、风雨雷电等,形象生动,异常珍贵。上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下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外檐下都有一个小木人,传说他们是历史上四个心胸狭小之人,分别是庞涓、韩信、周瑜、罗成,因此被压于屋檐之下,上有重物压顶,下临无底绝境,以为世人之警戒。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殿中18根方形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话故事,形象优美,栩栩如生,为明代艺术精品。进来的时候道士们正在朗诵经文。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这些壁画已经模糊了,没有闪光还是允许你拍照。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三清塑像。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阳台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级递升,殿阁高低错落有致。其后是玉皇阁。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仙人坐在屋脊上。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玉皇阁为清代重修的歇山式三重檐阁楼建筑,构件多数系明代遗留,清代重修楼顶梁架。四周有回廊,高大巍峨,颇为壮观。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玉皇阁东南下这株伞柏,植于唐开元年间,因树冠如伞而被当地百姓称为伞柏。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玉皇阁廊柱浮雕是阳台宫众多浮雕中最具欣赏价值的艺术精品,20根八角形石柱上,高浮雕盘龙丹凤、花鸟禽兽、高士羽人,以及民间故事苏武牧羊、龙抓王小、飞虎山、桃源洞、孝子图等,形象丰富生动,体现了明代精湛的石刻艺术。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三重檐阁楼,五踩云龙斗拱参差层叠,让人目不暇接。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宫内有元、明、清碑碣十数通,记载着道教史料、宫之兴衰及明末农民起义军经由此地的资料。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格扇窗裙板透雕云龙、荷花、水乌,线条流车物,工艺精湛,为明代木雕精品。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本想上楼参观,可惜楼梯上面锁了。内侧的斗拱,一样繁杂。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玉皇阁后高台上是长生殿遗址,遗址前龙头石碑是“昊天玉皇上帝碑记”。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遗址上只有空地,回望玉皇阁,三层阁楼全部采用琉璃瓦顶,整体建筑相当气派。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阳台宫千百年来吸引着道家弟子,有在此十余年司马承祯,五代燕真人烟萝子。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七弟子西归,在此开创了全真派,等等。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作为皇家道院,其独有的恢宏气势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在此留下不朽的名篇佳作。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李白唯一的传世真迹,北京故宫博物院存的《上阳台帖》,当年他来王屋山游览,顺便想来探望好友。没想到好友已经仙逝,于是李白悲痛之余提笔写下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现在可以看到诗仙的字,珍贵呀。《上阳台帖》是李白自书的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古树参天,红日夕照,怀着满足的心情,走出。
秋之晋豫(一二):济源·阳台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