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2020-04-13 06:28:40)
标签:

平阳帮

师法泽

师炳成

敦本堂

师鸣凤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继续在师家沟的游历。师家沟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有“开”又有“敛”,同时院落规划与建制处处体现尊卑分等、长幼有序的宗法家长制式的礼教,而“耕”与“读”的治家之道也蕴含其中。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师家院落群还是一个集祠堂、庙宇、书院、药铺、当铺、油坊、集市等多功能一体,自给自足的民居群落,由此看师家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最感觉下雨天走路不易的就是这坡道,或许为了推车方便,但老少不易啊。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个人认为,还是要修台阶,才安全。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就为了这些路,建议思泉师不要来。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楼顶大多是这样的平台,一块披彩的大木,只是为了吸引游客?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砖砌的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现在看大多是近期重新修复的。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也算是高楼林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上到屋顶,可以健步如飞。师家沟的建筑,让我感受到北方特有的各家各户可以任意通达的那种自在。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水月松风”,这样的小环境更适合读书养神。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南山寿”,可以从虚掩的大门进入。但里面尚未修复。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一路绕村而行。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据《师氏族谱》记载,师家先祖师长信,明代携全家由河北迁入汾西僧念师家沟,在入住师家沟之前,师家沟已有李、牛、孔姓三大家,之后要、师两家迁入。师长信生有四子分别取名为法廉、法惠、法恩、法泽,这便是族人所俗称的“老四门”。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师长信辞世后,师家兄弟以勤俭传家,四弟师法泽生有五子分别为师登云、师自省、师凌云、师彩云、师奋云,此为族人所称“新五门”。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人丁兴旺促使师法泽选址盖房,乾隆十一年(1746),从同村要氏第六代要珍处置入第一块地,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财物,开始发家。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绕到“巩固”院,这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师法泽取名,意在告诫子孙巩固家业稳步发展,这是现存最早的建筑。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在为五子盖好宅院后,师法泽分别取名为“敦本堂、敦厚堂、敦礼堂、敦仁堂、敦苒堂”,师家第四代师登云,为师法泽长子,他恪守祖宗之法,完善家规家训,规范家族子弟,这一时期也被称作师家的“五堂时期”,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在敦本堂大门前的墙壁上雕有“五堂闹春”的墙雕(修复),便是对这一时期师家风貌的展现,师登云生有四子分别为师鸣凤、师鸣鸾、师鸣皋、师鸣盛,在父辈的熏陶之下,兄弟四人都先后中得功名,其中尤属师鸣凤取得的功名最为显赫。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道光十五年(1835)师鸣凤捐为湖南县丞,由此开启仕途生涯,道光二十三年(1843)补湖南沅州府芷江县榆林湾县丞,道光二十九(1849)年升补长沙府湘乡县知县,师氏在当地广开儒学,教导世家子弟,读经学史,桃李遍布全县,其中就有官拜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及其兄弟曾国荃,咸丰二年(1852)因军功钦加同知官衔,官从正五品。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在师鸣凤时期,师家的家业开始进入到另一个辉煌期,师氏一族开始陆续在同村人中收购土地置办家产,师家大院初具规模。师炳成,师自省长孙,师氏家族第六代,在叔父的支持之下,取得运盐执照,在太原经商,并设有总号“济福元”专做食盐中转流通,先后在邢台、石家庄、保定、京城开设多家分号,后出资捐山西议叙监运司知事,曾被派往四川整顿盐业市场。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敦本堂,现在被文化产业开发,估计很快用于商业用途。前院用来迎宾,后院为居住区。正房为两层独立式锢窑,两侧有暗道与上层相通,庭院大门多为硬木作门板,门闩上设计有暗扣轻易无法开启,作为以经商起家的师家人而言,居住安全也是其建筑考虑的重要指标。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咸丰七年(1857),师炳成官场得意位居六品,就是他申报朝廷建造节孝碑坊于村口。晚年的师炳成告老还乡,开始做起钱庄、镖局生意,以陕西武功县的保镖为骨干,一路将生意做到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师家就此达到鼎盛时期,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自光绪朝之后晋商迎来败势,师家也不例外。这其中自有天灾亦有人祸。光绪三年(1877)山西灾荒一直到光绪五年(1879)才有所缓解,这便是历史上发生在中国华北的“丁戊奇荒”,而师家一族在这场天灾中,除师法泽这支外,其余三支险些绝代,青壮劳力纷纷出逃,村中只留些孤寡老人,可以说这场奇荒对师家族人是致命的。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这里是师家大院最精华的所在。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除去天灾,自师家五世、六世之后,师族内部开始出现纷争,宗族体制涣散,未能出现总揽族事的人物。家族子弟出现赌博与吸食鸦片的陋习,而抵卖宅院倾败家产更使师氏一族雪上加霜。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师家平阳帮,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晋商的通病,随着清朝的日薄西山,到后期经营缺乏活力,管理体制僵化,不懂革新变通顺应潮流,加之晋商内部奢靡之风渐起。师家的辉煌就如同黄土高台上的沙土慢慢流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秋之晋豫(六七):汾西·师家沟·下

参考网络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