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五二):临汾·尧庙

标签:
文明始祖五凤楼尧井台鸣鹿柏广运殿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从尧陵回临汾市区,路上用过便餐,就来到尧庙。庙前修了一个不小的公园,外面免费,里面售票。临汾既然有尧陵,自然也得有尧庙。陵墓在远山,祭祀的庙宇就在近处,方便本地官神民众四时祭祀。
尧庙经历代修建,不断扩大。庙内前面有东西朝房、光天阁、尧井亭,后面有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最后是寝宫,东西两边还有许多房舍、庭院。据史传,尧庙规模最大时占地七百八十余亩。进门后看到主道两旁有远古时期的用具摆设。远古祖先的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

仪门也很新,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



仪门也很新,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

来到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因为自然灾害和不时的战乱,现存建筑从文物角度来说只是清代的遗构现代重修的。

人们把帝尧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们楼前的石狮大约是明代的。

单单清代,就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令重修并御书匾额,这些光绪十九年的重修石碑,也明确说明了。

楼底三孔砖券门洞的造型,好像其他地方没看到。因为赶时间,没有上楼。

一路走来,都在中轴线。


单单清代,就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令重修并御书匾额,这些光绪十九年的重修石碑,也明确说明了。

楼底三孔砖券门洞的造型,好像其他地方没看到。因为赶时间,没有上楼。

一路走来,都在中轴线。

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台。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宋元时期在此凿井建台,说是为了纪念帝尧的功德。

尧井台周边的古树,说明尧庙的历史悠久。西侧的柏抱楸,距今1700多年。



尧井台周边的古树,说明尧庙的历史悠久。西侧的柏抱楸,距今1700多年。

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
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

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庙内的主体建筑,用来纪念帝尧和他的大臣们。始建于唐显庆三年,经历沧桑,先后有十六次的重建。殿下立有诽谤木。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介绍说这是华表的初始形态。
后一篇:秋之晋豫(五三):临汾·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