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五一):临汾·尧陵·国祖殿

标签:
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尧天舜日姓氏图腾传说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尧陵出门,来的路上经过的国祖殿,回程停下,这里一个槽点,就是停车场距离大门远,很不方便。这里的门票和尧陵是一起的,大门取名朝圣门。
舜: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殿前台阶分七级,118台阶代表尧帝的寿命(前2377—前2259年)
,中间有金色场景画,两旁留给游客。第一幅应该是禅让图。
这些画像,展现帝尧开启并推进了以农耕为主的古代文明,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等丰功伟绩。


按照历史传说,4300年前,帝尧定都于此敬授民时、协和万邦开启了华夏文明史上“尧天舜日”的美好时代,尧帝,德高功峻,民无能名,被后世誉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

所以国祖殿大门两边的墙上,两幅金像图,就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


按照历史传说,4300年前,帝尧定都于此敬授民时、协和万邦开启了华夏文明史上“尧天舜日”的美好时代,尧帝,德高功峻,民无能名,被后世誉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

所以国祖殿大门两边的墙上,两幅金像图,就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
大殿,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即祭拜主殿,层高达 20
米。大门开启,尧帝端坐。相比座下的老吴,就可以知道塑造的尧帝像有多高大。

顶部,中间是盘龙图,四周是四象图,四角为祥云图。高大威严的尧帝金身塑像端坐在大殿中央,他奠立了华夏文明始祖的坐标,其高瞻远瞩的神韵,展望着后世踵事增华,民族圆融,华夏昌盛。


顶部,中间是盘龙图,四周是四象图,四角为祥云图。高大威严的尧帝金身塑像端坐在大殿中央,他奠立了华夏文明始祖的坐标,其高瞻远瞩的神韵,展望着后世踵事增华,民族圆融,华夏昌盛。

介绍说金身塑像高11.8米,基座2米,柱子21米。全铜打造,表面贴金400多平米,重量约4吨。顶部立面壁画以“协和万邦”、“九族亲睦”、“敬授民时”、“天下明德”为主题的壁画。

高大的金柱。

帝尧时期的八大功臣分列两侧:舜、大禹、羲和、契(xie)、弃、四岳、皋陶(yao)、伯益。

高大的金柱。

帝尧时期的八大功臣分列两侧:舜、大禹、羲和、契(xie)、弃、四岳、皋陶(yao)、伯益。
弃:后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大禹: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
、奠定夏朝。

伯意: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据说《山海经》出自他的手。

伯意: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据说《山海经》出自他的手。
四岳: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一说是共工的从孙。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
舜: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皋陶: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
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五刑、五教),采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平公正;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天下大治,形成“皋陶文化”,成为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产生的重要精神渊薮之一。


前一篇:秋之晋豫(五〇):临汾·尧陵
后一篇:秋之晋豫(五二):临汾·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