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五〇):临汾·尧陵

标签:
神林掬土成陵涝河国祖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这天,最主要的参观点就是临汾的尧陵。从浮山老君洞到这里已经是10点三刻了。尧,中国古代传说的三皇五帝之一,著名的圣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因定都平阳创立最早中国
,被誉为“国祖”。

根据现在的考古,襄汾的陶寺遗址就是帝尧时代的,是否是国都还需要考证。进入尧陵大门,就是这样的新修大路,山峦起伏,河水弯弯。一座汉代的宫阙修在河道边。

这条黄色的河就是涝河,过尧帝陵不远就和洰河合流,到了临汾汇入汾河。

坍塌的山体,感觉还是黄土的自然流失。

来到尧陵前,红色调的赤龙璧立在山坡前。中间一腾云喷水赤龙,两边是战国魏的《竹书纪年》、北宋《太平御览》有关帝尧出生的记载。

正对着山门的,有祭台和牌坊。

“四海同宗”牌坊,坊前獬豸作护卫。看道路这么平坦,修建时间应该没几年。

唐尧桥,新景观。可见陵丘及周边古柏茂盛,世称“神林”。传说帝尧驾崩后,民众万分悲痛,送葬之日,人们掬土成陵。尧陵当中祠宇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唐时重修尧庙,同修尧陵。

这样的涝河水,黄得赛过黄河。

桥端,一对汉白玉华表。介绍还说原先此处没有这个桥,大门出来直接就是悬崖,下面就是涝河河岸。按照古代的规矩,平常这个大门是不开的,只有在庙会或者是祭祀时才会打开供前来祭祀的人们通行,平常有人来只能走两侧的侧门。

尧陵延续了传说中帝尧文化的文脉。陵前的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在这里拜谒尧陵,可见在此之前已有了陵。

汉白玉的华表,应该是近几年的作品。

国保碑、省保碑分立左右。彩门下的对联:三皇五帝陵居首,百世千秋泽流长。“尧帝陵”由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

山门的背后是戏台,雕梁画栋,色彩鲜艳。


根据现在的考古,襄汾的陶寺遗址就是帝尧时代的,是否是国都还需要考证。进入尧陵大门,就是这样的新修大路,山峦起伏,河水弯弯。一座汉代的宫阙修在河道边。

这条黄色的河就是涝河,过尧帝陵不远就和洰河合流,到了临汾汇入汾河。

坍塌的山体,感觉还是黄土的自然流失。

来到尧陵前,红色调的赤龙璧立在山坡前。中间一腾云喷水赤龙,两边是战国魏的《竹书纪年》、北宋《太平御览》有关帝尧出生的记载。

正对着山门的,有祭台和牌坊。

“四海同宗”牌坊,坊前獬豸作护卫。看道路这么平坦,修建时间应该没几年。

唐尧桥,新景观。可见陵丘及周边古柏茂盛,世称“神林”。传说帝尧驾崩后,民众万分悲痛,送葬之日,人们掬土成陵。尧陵当中祠宇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唐时重修尧庙,同修尧陵。

这样的涝河水,黄得赛过黄河。

桥端,一对汉白玉华表。介绍还说原先此处没有这个桥,大门出来直接就是悬崖,下面就是涝河河岸。按照古代的规矩,平常这个大门是不开的,只有在庙会或者是祭祀时才会打开供前来祭祀的人们通行,平常有人来只能走两侧的侧门。

尧陵延续了传说中帝尧文化的文脉。陵前的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在这里拜谒尧陵,可见在此之前已有了陵。

汉白玉的华表,应该是近几年的作品。

国保碑、省保碑分立左右。彩门下的对联:三皇五帝陵居首,百世千秋泽流长。“尧帝陵”由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

山门的背后是戏台,雕梁画栋,色彩鲜艳。

进门后为一宽阔的广场,广场正中有木牌楼一座,牌楼为单间二柱门楼,楼顶为歇山式简瓦顶,檐下斗拱五挑,出檐深远,甚是雄伟壮观。

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左右排出,结构精妙,巧夺天工。坊上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过去此处为下马坊,文武官员晋谒尧帝陵寝时,至此均须下马落轿。


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左右排出,结构精妙,巧夺天工。坊上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过去此处为下马坊,文武官员晋谒尧帝陵寝时,至此均须下马落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