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四九):临汾·浮山老君洞

标签:
梁村石梁殿《黄録朝圣》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道教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来临汾住二晚,一个整天就安排周边的活动。第一步就来到距离最远的浮山老君洞。老君洞,又名混元石梁殿,位于浮山县城西南5公里梁村。我们从临汾市中心过来,9点40分才到门口,发现大门紧锁,问附近村民,带到对面的食杂店,原来这里的国保由他们代管。
2006年的国保碑,就在大门口。发现山西的国保,除了景区外,这样的寺庙都需要找人才可以进入,给些劳务费那是必须的。不像我们福建,大多免费。

进入殿内,殿中央是用石砌成的殿门,殿的两侧各券石窑一孔。

2006年的国保碑,就在大门口。发现山西的国保,除了景区外,这样的寺庙都需要找人才可以进入,给些劳务费那是必须的。不像我们福建,大多免费。

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万历三年(1575年)完工,是一座砖石混砌仿木构建筑。原本老君洞的整个建筑从南至北连在一条中轴线上,由舞厅、老君洞、石梁殿等组成。


前面的舞厅不见了,中间原本的老君洞,洞深8.3米,宽为10.1米。这样看现在只剩下台地。
连窗户都是石砌的,“混元上德皇帝御赞”碑嵌于石梁门左壁。并列的还有“宋仁宗御赞” 。
“太上感应篇”
碑镶嵌于石梁殿右璧。“邵子云:”铭碑嵌于石梁门右侧,与“太上感应篇”并列。
进入殿内,殿中央是用石砌成的殿门,殿的两侧各券石窑一孔。
八卦经幢:立于老君殿前中央。分宝盖、幢身、托座、石魔四部分。宝盖为石盆状,上大下小,外围雕有云纹和上下两道环箍状纹路,乡人时作焚盆之用。幢身为宽窄面对称的八角形柱体,每面各刻一卦,卦下刻“元享”和“利真”字样。四字中间各刻一符。座下有一石魔,头顶托座。



该石刻图分别刻在39块青石板上,图文并茂,除个别文字与画面稍有损毁外,其余基本完好。石碑有大小两种:大的3块,每块长90厘米,宽31厘米;小的36块,每块长45厘米,宽31厘米。除首块刻《太上显化序》铭文和最后一块仅刻一图外,其余每大块刻四图,每小块刻两图,共计八十一化图,实为一部大型连环画。


洞内镶有明嘉靖年间刻制的太上老君“八十一显化”图,据考古专家考证,是全国发现最早的大型石刻连环画。据明重修老君洞《太上显化序》铭文载:“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刻于明嘉靖四十年,绘图崔澄,镌工卫廷枝、卫廷析均系本县人。”


该石刻图分别刻在39块青石板上,图文并茂,除个别文字与画面稍有损毁外,其余基本完好。石碑有大小两种:大的3块,每块长90厘米,宽31厘米;小的36块,每块长45厘米,宽31厘米。除首块刻《太上显化序》铭文和最后一块仅刻一图外,其余每大块刻四图,每小块刻两图,共计八十一化图,实为一部大型连环画。

本县的历史,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浮山县。相传尧舜时,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因名“浮山”。
后一篇:秋之晋豫(五〇):临汾·尧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