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四六):襄汾·丁村·上

标签:
民俗博物馆丁村文化陈列馆丁坤平阳蔴笺观音庙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离开新绛,出城上高速,很快就到了55公里外的襄汾丁村,算是从运城地区进到了临汾地区。丁村是目前我国少有的一村拥有两处国保单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丁村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民宅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口处有个广场适合停车,对面的戏台感觉是新建的,没有靠近参观。

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

从这披红的门楼进去,是丁村旅游最重要的景点——民俗博物馆,第一院宅主丁坤的牌坊,上面刻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敕命。

丁村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中国20世纪的科学精英,是地质学界、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

后院,有丁村遗址远古场景展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丁村民居总得来说属于明清时期,大多还在整修,部分好的已经对游客开放。

丁村古民居,有保护价值的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被国有回收并开始维护。文化博物馆东侧的这座国保民宅一号院,就是这样,大约里面还没整理完毕,尚未对外开放,只能参观大门口的这部分。最吸引人的是大门楼的建筑风格与墙上精美的砖雕和木雕。


后院,有丁村遗址远古场景展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丁村民居总得来说属于明清时期,大多还在整修,部分好的已经对游客开放。

丁村古民居,有保护价值的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被国有回收并开始维护。文化博物馆东侧的这座国保民宅一号院,就是这样,大约里面还没整理完毕,尚未对外开放,只能参观大门口的这部分。最吸引人的是大门楼的建筑风格与墙上精美的砖雕和木雕。

三间门楼坐北向南,前有立柱廊房,木梁结构,青瓦覆顶,东西两墙昌八字形状外伸。在院门两边各有一副砖雕图案,分别为“松鹤延年”和“福禄寿图”。八字形的墙上有一副砖雕对联,东边刻的上联是“庭中寻杵答”,西边刻的下联是“牗下听鸡谈”,门楣上方的砖雕匾额是“培世泽”

该宅院建于乾隆五十四年,至今家族茂盛。

回到主道上,一座小小的观音庙立在路边,这庙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清乾隆改建。此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内扩街时,将前门面拆毁,塑像同时被拆毁,现存仅为后殿。

观音庙后一四方水池,再后是10号院的北楼。二楼中厅南北通透。

10号院没有开放,只能外面瞧瞧了。别具特色的观景台,据说是楼主为了完成上一辈的意愿。这是一进四合院,北楼5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门楼组成。

7号院,看个外表。

明代古井,加上塑像更形象。这是丁村仅存的古代水井。

古井对面的福字墙,一棵大树庇荫下的6号院。

“平阳蔴笺”的8号院,一样没开门,这一片都是明代民居的留存。

阶梯型边墙和墙上的钉子有特色。

正厅3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建于清雍正九年。



该宅院建于乾隆五十四年,至今家族茂盛。

回到主道上,一座小小的观音庙立在路边,这庙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清乾隆改建。此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内扩街时,将前门面拆毁,塑像同时被拆毁,现存仅为后殿。

观音庙后一四方水池,再后是10号院的北楼。二楼中厅南北通透。

10号院没有开放,只能外面瞧瞧了。别具特色的观景台,据说是楼主为了完成上一辈的意愿。这是一进四合院,北楼5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门楼组成。

7号院,看个外表。

明代古井,加上塑像更形象。这是丁村仅存的古代水井。

古井对面的福字墙,一棵大树庇荫下的6号院。

“平阳蔴笺”的8号院,一样没开门,这一片都是明代民居的留存。

阶梯型边墙和墙上的钉子有特色。

正厅3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建于清雍正九年。


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

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

从这披红的门楼进去,是丁村旅游最重要的景点——民俗博物馆,第一院宅主丁坤的牌坊,上面刻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敕命。

丁村民俗博物馆建于1985年,是国家收回院落十九座,征集近万件文物,第一座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宣德郎”牌坊后视。丁坤的孙子丁溪连捐买了官位后,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态的反映。


“宣德郎”牌坊后视。丁坤的孙子丁溪连捐买了官位后,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态的反映。

第一院分为前、后两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四十八年又创建门楼南房三间。宅主丁坤及其子嘉伦,均无“进学”的资历,而由普通身份捐纳为“监生”。

庭院深深。此院落标号11,楹柱上悬挂着朱红金字对联,上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下联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读蠹民生在勤”,表现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



庭院深深。此院落标号11,楹柱上悬挂着朱红金字对联,上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下联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读蠹民生在勤”,表现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


前院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过厅3间,第一院所展示的民俗,在10个展室里分别展出了腊八、祭灶、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习俗
前一篇:秋之晋豫(四五):新绛·绛州三楼
后一篇: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