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2020-03-10 06:34:00)
标签:

民俗博物馆

丁氏家族

三义庙

丁先登

丁村遗址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丁村古民居的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这些房子大多为高大宽敞的四合院,均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同,但更高大,也更讲究。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在食品展览室里,陈列有各种民间灶具和食品,墙壁上悬挂着明代理学家朱伯庐题写的条幅:“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含义深刻。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后院相对于前院,没有多少装饰,不是待客的地方,自家人住的就朴实多了。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清代的高楼。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丁村民居的许多小楼,二层的也好,三层的也罢,竟然统统是没有楼梯的。介绍说主要是防盗,楼上多用作储物,若要运进搬出,需在楼外竖起长梯攀援而上,然后用绳索吊篮上下传输。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二院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现在里面是清末民国初年婚姻习俗展览。宅主丁鸿玉,是第一院宅主丁坤的堂祖父。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二院的编号19,一进四合院,正房3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南房3间,门楼1座组成。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为了更加形象,展室新娘上炕了。这加热的炉灶在室内,要冒烟就麻烦了。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有石榴的院落是第三院,正房3间,东耳房1间,西耳房1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门楼组成。编号12,展示生老病死的礼仪习俗,有私塾教育,满月抓周。它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是丁坤同族兄弟丁国安四兄弟的地方。两边廊房是乾隆年间所建。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四院, 正房3间,东耳房1间,西耳房1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门楼组成。展示民间的皮影戏艺术和刺绣工艺。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家庭幸福,福寿康宁。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展示剪纸、木板年画等。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五院落,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展示生产、运输、交通、农耕习俗。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元代、明代的马槽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这里展示纺线织布等。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好几个磨盘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民俗馆出来。感觉这连起来就是大宅院呀。丁氏家族于元末明初从河南襄城县为逃避灾荒来到了山西太平县,他们所落脚的地方后来就被叫做丁村。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至明万历年间,丁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太平县的一个望族。他们拥有数量可观的土地,并进行以粮易财的商业活动。他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开始营造高质量的住宅。至明末清初,丁村民宅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回到中路,这丁村土布的广告,很是醒目。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街西,是三义庙。它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初建于元代至正二年,题记为“大元至二年岁次壬午三月吉日创建,皇明万历二十五年岁在丁酉十月既望时,重修为首人丁守资、侯天爵等祈保平安谨志”。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庙内砌砖台,介绍说内塑刘备、关羽、张飞像,没有开门。庙前出廊三间,可做戏台使用。刚来的时候有个老农坐在沙发上,看我拍照,不做声就走了。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由三义庙向南,看到这边的房子残破的不少。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40号院,墙体都崩裂了。砖砌的拱门上,有“耕读”二字。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这些高墙,可能只剩下空壳。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村子的南端,正在新建围墙。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空荡荡的石板路。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这座,和40号院一样的门口造型,“司牧”二字展现原主人的情怀。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39号院,门口台阶上的园石很特别。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第15号院,安之居,也不开放。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17号院,拱形大门有“坦荡”二字,二楼有观景阳台。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这是咸丰三年捐知州同的丁先登家,他的院子被称为南窑,这是因为主家小姐的绣楼,是修建在三间窑洞上而得名。南窑,基本分主院、客房院、绣楼院、克己复礼院、后花园、车马院、斜挎院七部分,都被围在一道近十米高的垛口墙内。院内互相连同,院外只有三道大门,门匾分别为:坦荡、宝翠、司牧。各个院子都有不同的功用,修建的过程也是拖了很长,历时道光和咸丰两个时期。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看到施工而开了门缝,我们乘机进来参观一下。拐弯处有牌坊。因为正在改造,工具材料摆的到处都是。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清咸丰五年的捐同知牌楼,也是光宗耀祖的功能。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丁先登家族由丁先登、丁连登兄弟于咸丰、同治年间以陕西三原、泾阳、甘肃宁县为基地,经营布匹、粮油、典当行。他们利用泾河、汉江、黄河等水道,西至兰州、武威、凉州,南至湖北、湖南、广州,东至绛州、曲沃等地。总号设在丁村,由丁氏兄弟坐镇指挥。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这就是南窑了,建在窑洞上的砖楼。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丁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随着丁村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丁村民宅也很大程度地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它是我国最早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民居建筑。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丁村遗址是一处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中期的典型代表。丁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40万年至12000余年间的古人类发掘空白。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这里距离村庄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国保碑前来一张。

秋之晋豫(四七):襄汾·丁村·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