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三三):永济·普救寺

标签:
西厢记菩萨洞莺莺塔王实甫元稹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永济普救寺一样很有名,那更是因为有《西厢记》。我们从蒲津渡径直过来,车停景区边上的停车场,发现这里的游人多。最高处的莺莺塔甚是引人注目。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喜剧的结果使人愉悦,悲剧更多的是愤愤不平。离开戏剧造景,来到普救寺中线的后端。

这些,都是新造的寺院建筑,最后的藏经阁。前面的十字桥梁,仿造晋祠。桥梁两侧是罗汉堂和十王堂。

前面是弥陀殿。

东线,还有月老殿和枯木堂。来这里的游客不多。其后门是普救寺的文化展厅,现在成了商店。在这些地方,几乎看不到出家人。

塔院的后方,还有后花园,有情人可以来这里住住,把西厢的故事重新来演绎。

在普救寺的最东,还建有仿唐街,相对粗制,不看也罢,倒是这铸人有点意思。

普救寺位于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因为《西厢记》而著名。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著有《西厢记诸宫调》,后来元代的王实甫参考董解元写了《西厢记》,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

塬下一排《西厢记》壁画,以连环画形式展现故事情节。


塬下一排《西厢记》壁画,以连环画形式展现故事情节。

庙前大门,两个红双喜很是招眼吗,普救寺的宣传介绍:“天下寺庙不谈情,惟有山西普救寺”,这是因戏成寺,又因寺成戏的景观。

和上午去过的鹳雀楼一样,普救寺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现在看到的是19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

步行上塬,这陡坡上年纪的游客必须小心。迎面是大钟楼。

大钟楼底下的“世界和平”大钟,铸于1994年。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按照自然坡度,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我先走中线前端。


和上午去过的鹳雀楼一样,普救寺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现在看到的是19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

步行上塬,这陡坡上年纪的游客必须小心。迎面是大钟楼。

大钟楼底下的“世界和平”大钟,铸于1994年。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按照自然坡度,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我先走中线前端。

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因为天王殿太新,匆匆而过。

重点是这菩萨洞。菩萨洞亦称三大士洞。位于寺内中轴线天王殿之后,系修复前寺内仅存的千年古建筑,洞内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佛像。

回到西线,重建的大钟楼为唐代形制,重檐歇山式,在董解元《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竟成了"观阵台"。

大钟楼底下悬钟,二层摆鼓,如此这般就是合二为一的钟鼓楼了,与一般寺院分列两边的不同。二层四面开窗,大约为了鼓声传的更远?

步入塔院回廊,就来到莺莺塔下。回廊一周绘有《西厢记》故事画。《西厢记》里说的张生“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

抬头仰望,这就是莺莺塔了。原建筑为7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地震中也被毁掉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重点是这菩萨洞。菩萨洞亦称三大士洞。位于寺内中轴线天王殿之后,系修复前寺内仅存的千年古建筑,洞内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佛像。

窑洞内,保留当时风韵的观音菩萨塑像

大钟楼底下悬钟,二层摆鼓,如此这般就是合二为一的钟鼓楼了,与一般寺院分列两边的不同。二层四面开窗,大约为了鼓声传的更远?

步入塔院回廊,就来到莺莺塔下。回廊一周绘有《西厢记》故事画。《西厢记》里说的张生“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

抬头仰望,这就是莺莺塔了。原建筑为7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地震中也被毁掉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大雄宝殿是在一九八七年在原址上修复的,单檐庑殿顶,为寺内最大的仿唐建筑,《西厢记》中“张生闹道场”发生在殿中。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一米五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
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

塔西的击蛙台,瞧瞧这地上的蛙石,背上被游客敲得 都是下凹的窟窿。

敲不响,还是石鼓这更有回声。


大雄宝殿西轩,再现张生读书形象,只是边上多了个书童,好像与剧情不同。

东厢,建了个梨花院,重现崔家当年寄居在此的情形。红色调,很喜庆。

梨花院的西厢,说是崔莺莺的住所。


塔西的击蛙台,瞧瞧这地上的蛙石,背上被游客敲得 都是下凹的窟窿。

敲不响,还是石鼓这更有回声。

边上还有玻璃罩底下的莺莺小道,一九八六年夏天,在修复普救寺清理基础时,与回廊西向地表下一米处发现了一条瓦棱小道,据专家鉴定,属唐代寺内遗存,走一下说不定有什么桃花运?还是摸摸这青蛙吧,蛙鸣悠扬更有吸引力。

大雄宝殿西轩,再现张生读书形象,只是边上多了个书童,好像与剧情不同。

东厢,建了个梨花院,重现崔家当年寄居在此的情形。红色调,很喜庆。

梨花院的西厢,说是崔莺莺的住所。

屋内,莺莺和红娘,《西厢记》中的红娘太有名了,从此以后,这名称成了牵媒的代名词。

东厢,是小弟欢郎居所。

北房正屋内,形象再现《拷红》场面。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几乎家喻户晓,所以来的游客大多对看这样的场面津津乐道。

相对于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的悲剧结果,董西厢把张生从轻薄文人变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则富有反抗精神,剧情的结局为 莺莺随张生私奔。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完全脱胎于董西厢,张生金榜题名后,最终有情人成了眷属。

东厢,是小弟欢郎居所。

北房正屋内,形象再现《拷红》场面。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几乎家喻户晓,所以来的游客大多对看这样的场面津津乐道。

相对于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的悲剧结果,董西厢把张生从轻薄文人变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则富有反抗精神,剧情的结局为 莺莺随张生私奔。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完全脱胎于董西厢,张生金榜题名后,最终有情人成了眷属。

喜剧的结果使人愉悦,悲剧更多的是愤愤不平。离开戏剧造景,来到普救寺中线的后端。

这些,都是新造的寺院建筑,最后的藏经阁。前面的十字桥梁,仿造晋祠。桥梁两侧是罗汉堂和十王堂。

前面是弥陀殿。

东线,还有月老殿和枯木堂。来这里的游客不多。其后门是普救寺的文化展厅,现在成了商店。在这些地方,几乎看不到出家人。

塔院的后方,还有后花园,有情人可以来这里住住,把西厢的故事重新来演绎。

在普救寺的最东,还建有仿唐街,相对粗制,不看也罢,倒是这铸人有点意思。

后一篇:秋之晋豫(三四):解州关帝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