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三四):解州关帝庙·上

标签:
结义园威震华夏牌坊端门雉门乐楼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到晋南,芮城永乐宫要去,解州关帝庙更是必不可少。离开永济,目标就直奔这里。那么宽大的广场和进门的长护栏,说明节假日这里的游客之众。前几天的好天气,到了运城地界,变为多云了。

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琉璃影壁。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门的背面,除了匾额周边装饰略减,和正面相同。端门前有三根铁以相交的形势立于地当中。它叫“梐枑”,俗名叫“挡众”。我国传统的“梐枑”是用木条做成的栅栏,起遮挡的作用。古代官员必须在此下马。

雉门是第二道大门,专供帝王出入。创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现为清代后期建筑。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


中国的关帝庙很多,但以解州关帝庙为最大。因为关公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这座庙宇又被称为“武庙之祖”。它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的“孔庙”一文一武,遥相呼应,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大门口这样的设置,就是成熟景区的常态。


一入景区,就是结义园,结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的花园,现在基本都恢复了原本的样式。

首先是三义阁,因为我们从南面进来,结义园的建筑顺序正好相反。


三义阁后,前面是一个影壁后壁。是乾隆年间所留,上有《重修结义园记》碑文,

影壁一侧玻璃罩下,有原地面展示。

君子亭的另一面有开门。原名莲亭,因解州州守张堂尊主持兴建结义园时开辟的莲池而得名,后改称“君子亭”.


首先是三义阁,因为我们从南面进来,结义园的建筑顺序正好相反。


三义阁后,前面是一个影壁后壁。是乾隆年间所留,上有《重修结义园记》碑文,

影壁一侧玻璃罩下,有原地面展示。

影壁正面,当中镶嵌有“三分砥柱”四个小篆字。
影壁前三分砥柱石,据说这是一块陨石,是关帝的化身,代表关帝是三分天下蜀汉的中流砥柱。

君子亭,清乾隆二十七年初建,2011年翻修。走廊上有明代天启元年的《新建莲花池记》碑。民国七年立的《中华民国建关帝庙碑记》

君子亭,清乾隆二十七年初建,2011年翻修。走廊上有明代天启元年的《新建莲花池记》碑。民国七年立的《中华民国建关帝庙碑记》
君子亭的另一面有开门。原名莲亭,因解州州守张堂尊主持兴建结义园时开辟的莲池而得名,后改称“君子亭”.

结义坊后连卷棚式抱厦,比例协调,形制优美。



结义园最引人注目的结义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正面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洒题“结义园”,背面书“山雄水阔”,坊上四周彩绘山水、风景及三国人物故事。其结构精巧,气势恢宏,为祖庙最壮观木坊之一。



城墙里面就是正庙了,高大雄伟,有皇宫的威严。

左右有角楼,还有牌坊。

西头的威震华夏牌坊,木制,现存为清代遗构。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斗拱叠置,建筑结构独特、工艺高超。此坊为明代解州知州张君宁创建,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火灾局部受损,民国八年(1919年)再修,1956年又修,保存至今。

据新立之《重修威震华夏木枋碑记》,2011年又落架修葺,缺者补之,堕者起之,腐者易之,纠偏拨正,补配础石,历经十月而落成。是举也,既以保护国家之文物,且足以报帝之德,仰慰圣祖。


它与“义壮乾坤”木坊对称布局于钟、鼓二楼外侧,是端门与雉门之间东西轴线上的外围建筑,犹如庙堂前哨两翼。


端门两侧还有铁狮子,其底座够高,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




结义园最引人注目的结义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正面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洒题“结义园”,背面书“山雄水阔”,坊上四周彩绘山水、风景及三国人物故事。其结构精巧,气势恢宏,为祖庙最壮观木坊之一。



城墙里面就是正庙了,高大雄伟,有皇宫的威严。

左右有角楼,还有牌坊。

西头的威震华夏牌坊,木制,现存为清代遗构。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斗拱叠置,建筑结构独特、工艺高超。此坊为明代解州知州张君宁创建,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火灾局部受损,民国八年(1919年)再修,1956年又修,保存至今。

据新立之《重修威震华夏木枋碑记》,2011年又落架修葺,缺者补之,堕者起之,腐者易之,纠偏拨正,补配础石,历经十月而落成。是举也,既以保护国家之文物,且足以报帝之德,仰慰圣祖。


它与“义壮乾坤”木坊对称布局于钟、鼓二楼外侧,是端门与雉门之间东西轴线上的外围建筑,犹如庙堂前哨两翼。


端门两侧还有铁狮子,其底座够高,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

端门位于关帝祖庙最南端,为主庙正南门。始建年代不祥,重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恢宏的砖结构宫门。外观砖雕为仿木建筑,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门洞背面上方有“扶汉人物”匾额,两次间门洞上层东面横额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

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琉璃影壁。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端门的背面,除了匾额周边装饰略减,和正面相同。端门前有三根铁以相交的形势立于地当中。它叫“梐枑”,俗名叫“挡众”。我国传统的“梐枑”是用木条做成的栅栏,起遮挡的作用。古代官员必须在此下马。

雉门是第二道大门,专供帝王出入。创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现为清代后期建筑。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


北面为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可谓一门两用。
前一篇:秋之晋豫(三三):永济·普救寺
后一篇:秋之晋豫(三五):解州关帝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