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2020-02-17 06:29:05)
标签:

旅游

黄河铁牛

铁人

蒲州古城

舜都蒲板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离开鹳雀楼,很快就到了蒲津渡遗址,永济的三个景点就在一条线上。现在这里开发成一个公园,进门需要购票。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看上面的人多,我们先到底下的展厅,参观千年蒲州介绍。而永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舜都蒲坂”,西汉时为“蒲反”,王莽改为蒲城县,东汉改为蒲坂县,均为河东郡治所。后多次易名,北周明帝二年(558)改秦州为蒲州,“取蒲坂为名也”。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为蒲州府,于附郭增置永济县,“永济”县名自此始。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铁牛下六根铁腿深入土层,大大增加铁牛的牵引力。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从底下上来,一群人还在拍照,我们只能插空。黄河铁牛是蒲津渡遗址主要参观物,这是1989年出土的,铁牛重见天日,保护工作却步履艰难。有关部门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位于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谚语经常用来形容世事反复,变迁无常。可鲜有人知道这句话便出自这里,形容黄河水势瞬息万变。如今黄河铁牛距离黄河有几公里的距离了。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用于拴连桥索。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看过去很强壮,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铁链。两岸分别四尊体态硕壮恢宏的黄河大铁牛,担负着蒲津浮桥的地锚的使命。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介绍说这是当时最大的桥梁工程。考古发现的牵拉桥的遗物有铁牛、铁人各4尊及铁山、七星铁柱等镇河之物,所用铸铁耗去了唐代当时年铁产量的四分之一,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冶铸技术等方面的高度成就。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铁牛身上的横痕,不是当年牵引留下的印记就是铸造的印记。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仔细看四位勇士,大约是唐代的胡人,很威猛。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或许他们是突厥人,或者是吐蕃人、回鹘人。真的勇士,都来黄河边守桥了,连接秦晋,畅通无阻。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后头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的七星铁柱,实际也是锁栓作用。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就这尊,相对特殊,上衣是大翻领,非常时髦,满脸微笑,有点婆婆妈妈。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其他三位铁人都裸着上身,就他穿着整齐,他是不是一位女性呢?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据说这样露天摆放,让游客来不断手摸,是最原始的防锈措施,可以让铁人、铁牛乌黑铮亮。边上的铁山、铁柱就少了这种待遇。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公园里还有模拟复原铁桥,我们赶时间,就不去了。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这是牌坊,太新,缺少韵味。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遗址出门,对面就是蒲州古城的西门,现在围起来保护了。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时,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在前往普救寺的路上,经过这座城门,开车转一下。古老的蒲州古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两千年的繁荣,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现存的蒲州古城,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的。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这里是南门,还留有"迎薰解愠"匾额。蒲州古城从明朝开始,因离黄河较近,屡受黄河水威胁。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古蒲州昔日的辉煌。据说当地在考虑重修古城,希望不要花重金成假古董。

秋之晋豫(三二):永济·蒲津渡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