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2020-01-14 06:33:57)
标签:

清源公

古汉柏

临渊门

金龙玉简

长生阁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离我们住的济源酒店不远,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济渎庙山门,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重修,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式建筑。红墙和门系民国年间增修。门前楹联:“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奇特的是它三隐三现,在古代,它水不大而单独入海,沿途留下了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诸多城市名。现如今千里济水不复存在,那是因为黄河的多次改道和决溢。有这么个说法,先秦姜太公受封山东,位于济水之滨,济字去掉三点水,就是齐国的来历。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大门后的二道门,清源门。因济水被封为“清源公”,所以济水神住地称清源洞府。 1400多年前,隋朝实现了南北统一。新朝建立,百废待兴,首要大事就是重新创建山川祭祀制度。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下诏,在济水发源地济源建济渎庙,祭祀济渎神灵。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清源门修建于明代中期,古人为了避讳而称仪门。此门用材硕大,比例适当,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门内有四尊大神。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为了祭祀需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朝廷将当时的轵县北部划分出来,专门设立了济源县,接待朝廷祭祀,这是济源的开端。清源门后,有两座外观一样的碑亭。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西面这座是《大明诏旨碑》,这通碑于1996年发掘出土,保存完好。曾经在东镇沂山看过一样的碑,查了一下,确实属于同一个碑文。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所立的《大明诏旨》诏定的是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各州府县城隍庙、历朝忠臣烈士以及先师孔子的名号。碑文的书写者,因为是朝廷颁发的圣旨,并没有署名。根据史料说是詹希元,安徽歙县人,明初著名书法家,洪武年间曾任铸印副使,是永乐年间第一才子解缙的老师。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其后还有两座碑亭,现只存赑屃。看这模样,似乎很囧。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另一碑亭内为《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刻立于明天顺四年。反映了明代中期济渎庙的盛况,是研究济渎庙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保护济渎庙的重要依据。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碑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碑额,双钩楷书“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八个大字。中间部分是济渎庙的庙图,图外绘济水源头水系图。庙图两侧小字详细记载了济渎庙土地数目及分布情况。下半部分是对庙图的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济渎庙的建筑布局情况。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第三道门渊德门。重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修,进入此门即为济渎庙中心祭祀区。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这棵古汉柏,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800多年的历史,对此树的记载有县志、碑刻及历代多人的诗词歌赋和一些民间的神话传话,所有提到这棵树的年代都是“东汉遗物”,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相传西王母经过这里不小心吐了桃核,此树吸收济水精气长就。清代沈荣昌题诗:“汉代何人留此柏,王母桃核生磐石,伏留千里养根株,瘠土百年长寸尺。”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回廊里是济渎庙保存的碑碣石刻,时代自唐、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碑刻内容大多是历代祭祀济渎之神和北海之神的祭文、重修济渎庙碑记及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断了三节的是《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立于唐天宝二年(743),碑载玉真公主生卒、履历。唐玄宗李隆基隶书题额,道士蔡玮撰文,朝臣肖诚书丹,素享“有唐行书第一”之誉。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再后面因为在维修,围起来不让参观,站在高处拍一张,可以看到前面的渊德大殿基址和后面的寝宫。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渊德大殿与其后的寝宫以覆道回廊相连接,构成“工”字形布局。 清康熙帝题写“沇济灵源”,乾隆帝题写“流清普惠”,悬于殿前。可惜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该殿被捻军焚毁,基址犹存。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回程的时候,看到有边门打开,进去探个头。寝宫建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为济水神休憩之所。。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济渎庙中轴线的东侧的广生殿,为历代香客求神祈子之所。该殿重建于清代,后人多加修葺。前院有御香殿、接官楼,那是当年官员来祭祀临时上班和休息的地方,现在好像是工作人员住处。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回到中路,寝宫的后面,就是临渊门,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北海祠从临渊门开始。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宽大的广场。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临渊门后侧。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龙亭,北临龙池,因古时祭祀水神投沉“金龙玉简”的仪式在此举行,故得名。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柱础为宋代,柱子为元代,顶部为明代重修。它是帝王祭祀北海神的场所。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栏杆上的两石像神人,作跪拜状。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斗拱为五踩单下昂,补间铺作用真昂,可是昂身斜度过于平缓。檐柱与阑额比例粗巨,完全符合宋《营造法式》,亭内五架梁头直接压在前后檐斗拱上。梁仿制作规整,四角用垂莲柱,是一座保留有宋元构件的明代建筑。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龙池对面,是灵渊阁。灵渊阁前的石勾栏是我国唯一幸存的宋代石勾栏实物。石勾栏透雕宝瓶和“万”字花纹,是典型的宋式做法。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龙池里面的水,是济水东源。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古代人真会想象。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灵渊阁,宋代始建,重建于明代,造型古朴典雅。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龙池的东西两亭相对,东为迎春亭,西是晨霞亭。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济渎庙碑亭俗称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亭内存放《邑侯史公重修济渎庙记碑》,记录了济源知县史记言率众重修济渎庙的善举,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龙池的西侧是北海池,又称“小北海 ”,以此象征北海。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白虎亭,古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此亭位于西方,故称“白虎亭”, 亭下罩着一眼泉水,叫眼光池,相传用此水来洗眼的话,可以治眼疾。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高台式建筑叫长生阁,建于清代,是祈求长生不老之处。 高台中长出的何首乌与横向长出的柏树都体现了长生之意。长生阁前面是一处小碑林。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天下第一洞天,这几个字是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所书,曾嵌于王屋山王母洞。明代的蔡汝南将此石刻由王屋山移至济渎庙内,一为保护石刻,因海拨较高,风化严重,移此易于保护,二为方便祭祀,相传天坛山王母洞与济渎庙内长生阁气息相通,故移于此,到此祭祀, 免去攀登之苦。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玉皇殿重建于清康熙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风格的清初建筑。里面供奉玉皇大帝。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五皇殿和将军柏,相得益彰。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玉皇殿前的石狮。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屋脊上的五神兽,说明玉皇殿的帝王高。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檐下龙头斗拱,或含珠或吐舌,活灵活现。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玉皇殿内的大梁。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这棵粗可七人合抱,高达三十余米的老树,传说为唐初叱咤风云的名将尉迟敬德奉命来这里监守大庙时,曾经把战争年代自己使用的钢鞭挂在树枝上。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五代后汉皇帝为了追念他的功绩,便封此树为“将军柏”。至今这棵经历千有余年风霜苦雨的老树,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西院落叫天庆宫,取意“与天同庆”,是古时管理济渎庙的道士们活动的场所。
秋之晋豫(〇九):济源·济渎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