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2020-01-12 06:57:32)
标签:

文化

太上老君石像碑

减柱造

古轵国

千年梭罗树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到了济源,首先到位于济源轵城镇的大明寺,那可是古轵国的所在,这个小镇的历史,竟然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远远早于济源的建制。据《盐铁论》记载,当时的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西汉吕后元年,封刘昭为轵候,刘昭就在自己的城里建了大量的宫殿。大明寺的前身,就是轵侯刘昭用于祭祖的焚修香院。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到了宋仁宗时期,作为儒学思想载体的古轵侯宗庙,变成了一座寺院,改建后称通慧禅院。在金朝末年,这座寺院又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劫难,元代刻立的这通《大明恩公勤德之碑》,记录了当年的历史。一直到公元1277年,也就是元代的至元十四年,禅院主持总公、恩公开始重修寺院,历时三十年之久,通慧禅院从此更名为大明寺。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就这么座寺院,明、清以来,多有修葺。 现在是国五文保单位。整体建筑依中轴线而建,为三进院落,平面呈正方形,现存古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佛殿及左右配殿、僧房等。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进入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亭亭如盖的梭罗树,因其树叶多为七瓣,故又称七叶树。此为中原大地上最为繁盛的千年梭罗树之一。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千年梭罗树,见证了大明寺悠久的历史。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现存的最早建筑是建于元代的中佛殿,这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建筑结构纯度极高的四座元代单体建筑之一。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唐宋时期,中原大地的佛殿不像现在那么高大,外观相对质朴。中佛殿当中一门,两边为窗。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中佛殿内,其建筑手法粗犷豪放,木材使用随意自然,就势而搭,就质而用,体现出鲜明的元代工艺风格。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中佛殿后,只有门,没有窗。没有大树,很直观看到其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中轴线两侧还有迦蓝殿、金刚殿、地藏殿、阎君殿等明清建筑。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再向北为后佛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清代建筑。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寺内现存碑碣不少,年代包括金、元、明、清。这座《大元怀庆路济源县轵城大明院住持天真慈觉大师恩公勤德碑》立于元代泰定四年,由大都大天源延圣寺住持圆觉撰文,夏城极乐寺住持德义书丹,记述了金元之际大明寺住持总公及其徒克公、恩公先后历时三十余年恢复重修大明寺的事迹。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后佛殿,介绍说其清代梁架彩画是河南省现存最好的。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进来参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介绍说说河南的现存古代彩画是以平方计算的,而大明寺内外梁架和斗拱上通体使用彩画,这在本省是不多见的。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后佛殿的后檐斗拱上使用替木,柱头上使用厚而宽的大额方,这些采用袭古手法的建筑工艺非常罕见,是研究明代、清代建筑重要的实物例证。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离开大明寺进济源城,看时间还早,顺路走一下
国五文保单位奉仙观。这里已经位于济源市区,门口停车场免费,山门为清代建筑。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奉仙观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系明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殿顶正脊的琉璃瓦饰构件上堆塑有花卉、龙凤等图案。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西配房北列一排石像,这是乡野调查收集而来的不同朝代的古墓石刻。有唐玄宗皇帝撰文和题额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有明代李宗德的石棺及二十四孝图刻;有清代大书法家三个皇帝的老师李唐吉,为济源籍的东北台道大人张光禄书写的墓志铭,称为书法艺术精品;有清代道光皇帝封征台湾回大陆的马济胜为“震威将军”的墓道石刻;有唐代谏议大夫温造墓前的石狮;有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父亲墓道的石羊。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这里为历代道士修真之所,唐代著名道家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宋代贺兰栖真曾先后修道于此,宋史有传。玉皇殿的侧面。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不大的玉皇殿,有联:功启三皇五帝,心存万类群黎。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殿内大梁有彩绘。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内供玉皇大帝。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现有的东西四个配殿,都关着门。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后院有六角碑亭,此亭内石碑为立于唐垂拱元年(685)的太上老君石像碑,玻璃罩着,无法拍照。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太上老君石像碑》,乃奉仙观镇观之宝,独石雕成,碑冠正中圆雕太上老君及二真人像,背部篆额“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之碑”,额上雕6条蟠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评价该碑:“文章之宏瞻,书法之遒美,碑身匀称,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三清大殿是奉仙观的主殿,与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齐名,是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金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撑起屋顶,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实属罕见。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减柱造”是古建筑中增加室内空间的一种特殊做法,是在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通过减少柱子,使室内空间宽敞。三清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本应该有八根立柱,建造者却独具匠心,仅仅使用两根后金柱,使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二梁二柱之上,令人叹为观止。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清乾隆年间《济源县志》云此殿“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皆合两三围,长两丈许”。荆木、柿木、枣木、桑木谐音“今、死、早、丧”,十分不吉利。三清大殿却一反常态,将这四种不常用的木材集于一身,作为栋梁之材,确属罕见。相传这四根梁柱是北宋时期奉仙观住持道士贺兰栖真走遍济源四境才找到的。悬挂于柱子上的清代木牌上记录着四根木材的来历。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三清大殿的“博风”,板材硕大,用料五立方米,可谓海内孤例。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来奉仙观考察时,评价此殿“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尚属初见”。

秋之晋豫(〇八):济源·大明寺·奉仙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