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〇七):沁阳·天宁寺三圣塔·河内石苑

标签:
佛顶尊勝陀罗尼经幢邠国公灵塔碑林汉代石辟邪古代石刻 |
分类: 鄂豫齐鲁 |
沁阳还有一处国保,就是天宁寺的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院内,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作为金代古建筑,它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的时候中午休息,等了一会儿。

铜佛像,没有说明。

无头佛像,无确切年代。

佛像造像残碑,说是1985年在老城合作街道出土的北齐释迦造像碑。边上是无头佛像。


石坊构件,民国十七年的仿古石坊,只剩下这个构件留存。该坊正面高雕古代人物掌故,主人两旁的十六位人物,取材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情唯一, 允执厥中”的理念,宣扬修身持家治国的儒家思想。


沁阳博物馆是国家三级文物博物馆,是在原天宁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天宁寺历史悠久,创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武后时易名为大云寺,金代又更名为“天宁寺”,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石雕龙头,是沁河古桥的遗物。

东面碑林,


东侧的庭院,是博物馆的园林式展示场所。这里有《沁阳革命史迹陈列》、《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陈列》的基本展示厅。

三圣塔前东侧立有迁移而来的瓶状覆钵塔一座,从塔身铭文可知,这是元金紫光禄大夫追封邠国公之灵塔。

一座石质经幢,经幢是从沁阳西北兴隆寺迁移而来。 大型宝盖下设两级八面造像,上一级雕飞天伎乐,下级雕佛像和菩萨。正中刻“佛顶尊勝陀罗尼经幢”,幢身可见“大唐开元十有八年”字迹。


东面碑林,


东侧的庭院,是博物馆的园林式展示场所。这里有《沁阳革命史迹陈列》、《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陈列》的基本展示厅。

三圣塔前东侧立有迁移而来的瓶状覆钵塔一座,从塔身铭文可知,这是元金紫光禄大夫追封邠国公之灵塔。

一座石质经幢,经幢是从沁阳西北兴隆寺迁移而来。 大型宝盖下设两级八面造像,上一级雕飞天伎乐,下级雕佛像和菩萨。正中刻“佛顶尊勝陀罗尼经幢”,幢身可见“大唐开元十有八年”字迹。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中国密教发展初期的经典之一,自唐仪凤元年(676年)传入中国后,此经皇室推崇,迅速得到了传译和推广,经名中所说的“佛顶尊胜”,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的五佛顶之一。


原天宁寺大雄宝殿,摆放着许多柱础。

西面碑林。

三圣塔,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作为金代古建筑,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天宁寺大雄宝殿,摆放着许多柱础。

西面碑林。

三圣塔,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作为金代古建筑,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方形基座,其上置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门上方有青石题额一方,上书“中天一柱”四个大字,为怀庆知府张甑题。

第一层塔身四面设门,门两边施隐窗,在普柏枋以上设砖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层叠涩密檐下均施菱角砖,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叠涩做出密檐,各层高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宽度也逐级收敛,使整体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天宁寺三圣塔,塔内是竖井式的方形通道,通道两壁有脚窝,可供游人攀登。通道直至第九层,从九层外部攀沿而上,才可以登上十三层顶,这是取“九霄云外”之意。沁阳的风光电视片有专题,前几天为了这博客特别看过其登塔过程。

博物馆东部的河内石苑,亭台楼阁,发现来的时候,正好有电视台在拍文物片。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忙碌,俺拍一下汉代石辟邪匆匆而过。


第一层塔身四面设门,门两边施隐窗,在普柏枋以上设砖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层叠涩密檐下均施菱角砖,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叠涩做出密檐,各层高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宽度也逐级收敛,使整体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天宁寺三圣塔,塔内是竖井式的方形通道,通道两壁有脚窝,可供游人攀登。通道直至第九层,从九层外部攀沿而上,才可以登上十三层顶,这是取“九霄云外”之意。沁阳的风光电视片有专题,前几天为了这博客特别看过其登塔过程。

博物馆东部的河内石苑,亭台楼阁,发现来的时候,正好有电视台在拍文物片。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忙碌,俺拍一下汉代石辟邪匆匆而过。

兴隆寺四面造像碑,和三圣塔前“佛顶尊勝陀罗尼经幢”来自同一地方。碑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顶盖残,原为庑殿形,方形四面座身,每面雕佛龛三个,龛中为佛和菩萨像,像周围又线刻许多小佛像(已风化),故俗称千佛塔。碑的正面有定光佛造像。

铜佛像,没有说明。

无头佛像,无确切年代。

佛像造像残碑,说是1985年在老城合作街道出土的北齐释迦造像碑。边上是无头佛像。


石坊构件,民国十七年的仿古石坊,只剩下这个构件留存。该坊正面高雕古代人物掌故,主人两旁的十六位人物,取材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情唯一, 允执厥中”的理念,宣扬修身持家治国的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