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2019-12-02 06:46:53)
标签:

旅游

分类: 鄂豫齐鲁
在聊城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其中的古楼就是光岳楼,因其年代久远,所以聊城人民也称它为“古楼”。六百多年来,它一直屹立于聊城古城中央,见证着聊城的历史和沧桑。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系中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四拱门相通,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东门现在是游客进出口,需要购票。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台底为十字通道,游客要绕到南门再上楼。台阶有点陡。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楼北上挂郭沫若题的“光岳楼”匾,那是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其名称来自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北望。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红墙上嵌着康熙岁次甲戌夏五月某题的《光岳楼记》、雍正丁未(1727年)金启洛题《登光岳楼》“环郡苦无山,环村惟多水,陡然巍楼万丈矗云霄。周遭城廓当中起,千古骚人载酒游其中。……"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南望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以南为尊,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暎”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进门口,有石狮子把门。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 地板是石砖,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全部包于砖墙内。内槽金柱共计12根,髹黑漆。介绍说这些金柱来自当年的苏禄国。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可供上下。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传说修这座楼的时候,鲁班显灵。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沿楼梯上楼,可见第一层的高度。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上到二层。第二层实际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四周回廊结构。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乾隆行宫,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文昌阁门两侧,有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这里塑着乾隆立像,脸型是影视剧形象,不是他本人。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在乾隆行宫之内抬头往上看,由二楼就可以直接看到三、四楼的景致,这叫做"空井",它是宋元的一种建筑风格。空井是用来通风、采光的,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再往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四楼的屋顶,是用木头依次雕刻而出的一朵硕大的莲花,周围是荷花、菏叶和莲子来衬托。古人巧妙的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是希望这朵莲花可以镇住这个楼阁,给这个楼阁带来祥和。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第三层系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往下看,可以看到第二层的空间。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来到这里看顶部的藻井,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很大的一朵莲花倒垂其中。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站在光岳楼的最高处,四楼有四个嘹望口,这四个嘹望口就是当年明军嘹望敌情的地方。由这四个嘹望口我们就可以看到东昌府古城的全景。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四面都有对开的窗子,打开之后就可以了望敌情。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粗粗浏览一番,下楼。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这样的楼梯,一个人通过正好。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在看看二三楼的斗拱结构。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文明景运”匾由清朱学笃书写,悬于二楼文昌阁外北壁上,白底黑字。朱学笃生自书香世家。明末,其九世祖自安徽迁来聊城,七代出进士、举人、拔贡达十一人。邓钟岳、胡德琳、朱学笃,被称为东昌府“后三贤”。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
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