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四六):聊城山陕会馆·上

标签:
山门夹楼钟鼓楼戏楼漕运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聊城山陕会馆比较有名,因为年初去过河南社旗的,
时隔不久,再参观一个,可以比较一下。聊城这座始建于乾隆八年,比社旗的早13年。它建了66年,耗银六万,也是精工细作了。会馆东向,门口就是运河,应该是漕运的需要。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


步入戏台。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 屏上方悬挂着木刻匾额“云霞绚采。

戏台顶部全是彩绘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

戏台正对着大殿。


山门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履中”即行中庸之道,“蹈和”即遵循谦和之道,寓意是为人处世不可为富不仁,要多做善事,与乡亲们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


购票入门,好像就我一个游客。


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购票入门,好像就我一个游客。

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


最外侧为钟鼓楼。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副: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

南向看山门。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

最外侧为钟鼓楼。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副: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

南向看山门。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

可以上戏楼二层,最上层进不去。

步入戏台。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 屏上方悬挂着木刻匾额“云霞绚采。

戏台顶部全是彩绘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

戏台正对着大殿。

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



夹楼的西面,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

小院子还有两只石羊,不知是否是山陕会馆的原物。

钟鼓楼上不去,门口铁将军看守。

可以上夹楼。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

四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 内联楷书阳文: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外联楷书阴文: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夹楼的西面,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

小院子还有两只石羊,不知是否是山陕会馆的原物。

钟鼓楼上不去,门口铁将军看守。

可以上夹楼。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

前一篇:山东之夏(四五):聊城·光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