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二六):邹城·铁山·重兴塔

标签:
文化国保单位邹县志孟子书院摩崖刻经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参观好明鲁荒王墓,就驱车进入邹城入住。思泉师说刚刚在售票处等我们时睡着了,这导致他后来生病,提早回去的主要原因。暂且不提,先说到了城里,看到时间还早,两位陈总就在酒店休息,我一人还是又出门溜达了,先去参观市内的重兴塔,这也是一个国保。

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可登至2层南门外木廊,沿木廊外绕至西门入塔内,循旋砖阶逐级登至塔顶。作为国七,现在不让游客登塔。

康熙年间版《邹县志》载:“崇兴寺,原名法兴寺。元(后)至元间(1335至1340年)改名重兴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间知县黄应祥重修,复于寺之殿南建观音堂。有砖塔一座”。

现在只看到塔,不见寺庙。重兴塔每层檐下系砖雕斗拱,二层为重檐,挑檐斗拱为砖雕仿木结构,华拱出双抄。三至九层为单檐下砖雕仰莲承托。每层转角部位有砖砌半圆倚柱。





离开重兴塔,去了几公里外的铁山公园,这是济宁市规模最大的公园,始建于1981年,1985年正式开放,占地580余亩。从公园东门进入,一下就见到孟母教子塑像。


铁山,位于邹城城北,又叫南岗,海拔只有139米,是市民休闲好去处,进门免费。

走不多久,就是一片的石头,或许是因为这里石头很多,叫做铁山。

铁山公园最高处是孟子书院,这应该是当地这几年兴起的国学热的一个点。


门口立有一块石碑,那是“宋贤了翁先生格言”,此碑立于明洪武六年,为北宋名臣陈瓘家训。

登高观市容。邹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邾国(邹国)故城坐落于境内,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和孟子的故里。

最高处的学院教学楼。

在铁山,主要目标是这里的摩崖刻经,它位于公园的西部,一大片的斜坡上。现在四周已经围了起来,游客不能入内,我打算沿着刻经转一圈。


重兴塔在市区的一个小区内,好在可以自由参观,但周边道路窄小,很难停车,这个一个麻烦。重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九层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层为木回廊,基座正北辟门,东、南、西三面置方形龛室。现场底部比地面下沉了一些。

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可登至2层南门外木廊,沿木廊外绕至西门入塔内,循旋砖阶逐级登至塔顶。作为国七,现在不让游客登塔。

康熙年间版《邹县志》载:“崇兴寺,原名法兴寺。元(后)至元间(1335至1340年)改名重兴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间知县黄应祥重修,复于寺之殿南建观音堂。有砖塔一座”。

现在只看到塔,不见寺庙。重兴塔每层檐下系砖雕斗拱,二层为重檐,挑檐斗拱为砖雕仿木结构,华拱出双抄。三至九层为单檐下砖雕仰莲承托。每层转角部位有砖砌半圆倚柱。


重兴塔四正面辟门,一至三层为园券门,四至九层为尖券门。四侧面一、二层设有盲窗,窗格有水波、龟背锦方格和四簇毯纹格眼等形式。



离开重兴塔,去了几公里外的铁山公园,这是济宁市规模最大的公园,始建于1981年,1985年正式开放,占地580余亩。从公园东门进入,一下就见到孟母教子塑像。

孟子的祖上虽是鲁国贵族,但到孟子父亲这一代,已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在孟子刚满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年轻的孟母仉氏是个坚强而又有贤德的妇女。她觉得孟轲是贵族的后代,她不能对不起孟氏先人,决心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把孩子培养教育成才,所以有了三字经所说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铁山,位于邹城城北,又叫南岗,海拔只有139米,是市民休闲好去处,进门免费。

走不多久,就是一片的石头,或许是因为这里石头很多,叫做铁山。

铁山公园最高处是孟子书院,这应该是当地这几年兴起的国学热的一个点。


门口立有一块石碑,那是“宋贤了翁先生格言”,此碑立于明洪武六年,为北宋名臣陈瓘家训。

登高观市容。邹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邾国(邹国)故城坐落于境内,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和孟子的故里。

最高处的学院教学楼。

在铁山,主要目标是这里的摩崖刻经,它位于公园的西部,一大片的斜坡上。现在四周已经围了起来,游客不能入内,我打算沿着刻经转一圈。

铁山摩崖刻经通高八十米,刻石高六十六点一米,宽十六点四米。这里的坡度大约有45度,中间一段还不大好走。看那石面上的刻经,天长地久有些模糊了。介绍说右侧这边刻的是《大集经·穿菩提品》。
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排列整齐,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越往上走,石面的表面风化越厉害。

越往上,可见的字体越少。

看不远处的高楼,比铁山都高出不少。

摩崖的最高处。

来到摩崖的左边。


《石颂》12行,骈体文。内容记述了铁山刻经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经主、刻经年月及对书法艺术评价,其中“如龙蟠雾,似风腾霄”是对佛经书法的高度评价。


越往上走,石面的表面风化越厉害。

越往上,可见的字体越少。

看不远处的高楼,比铁山都高出不少。

摩崖的最高处。

来到摩崖的左边。

摩崖的左侧刻《颂文》,上篆刻“石颂”2个大字,各近1米见方。今“石”字仍较完整,“颂”字仅有“公”旁可辨,“页”已残缺不清。颂文2行,614字,已残毁177字,存437字。每字径22厘米左右。

《石颂》12行,骈体文。内容记述了铁山刻经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经主、刻经年月及对书法艺术评价,其中“如龙蟠雾,似风腾霄”是对佛经书法的高度评价。

摩崖最下方为《题名》部分,原有10行,现存6行45字,内容记载经主及佛经书写者姓名,第六行有“东岭僧安道壹署经”。其余4行24字于1960年因采石毁掉。

邹城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经(简称邹城刻经),是北齐、北周时期著名僧侣书法家刊刻在花岗岩石壁的佛经和题跋文字。其书法艺术隶楷相间、方圆兼备,古朴雄浑,被古代书法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四山刻经对探讨我国北朝时期汉字隶楷演变及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也是极为罕见的资料。


邹城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经(简称邹城刻经),是北齐、北周时期著名僧侣书法家刊刻在花岗岩石壁的佛经和题跋文字。其书法艺术隶楷相间、方圆兼备,古朴雄浑,被古代书法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四山刻经对探讨我国北朝时期汉字隶楷演变及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也是极为罕见的资料。

走到最下,才看到国保碑。千百年来邹城刻经引起众多书法家的喜爱和推崇,许多金石学、书法理论典籍相继著录。
后一篇:山东之夏(二七):邹城·峄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