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苏南:江阴·徐霞客故居

标签:
李寄晴山堂徐霞客墓徐霞客游记杂谈 |
分类: 江苏上海 |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市马镇,现在这里改成了霞客镇,随意改名不敢恭维呀。从苏州观前街过来有60几公里,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中午时候经过无锡的惠山大道,特地拐一下吃了便餐。故居对面有个旅游博览园加碑刻文化园,需要购票,看这么新,没去。

晴山堂位于沈塘河畔,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俞而盖的堂舍,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就命名为“晴山堂”。并表达了愿母亲“寿比南山”的心迹。

我们来的时候,整个景区空无一人。1978年重建晴山堂,堂坐西朝东,三面环水,仿明式建筑,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

晴山堂石刻原为纸文,是年,徐霞客开始请人镌刻于石,以示纪念。明崇祯三年,徐母逝世后,为纪念贤母,又请人镌刻于石,并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内壁,故称之为“晴山堂石刻”。
门厅挂有“徐霞客故居”匾额,故居标志有游圣二字,提的高度到圣了。两边立盘陀石。

进了门厅,是天井。门楼有“绳其祖武”题额。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

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

徐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自幼博览群书,不喜欢做官,立志考察名山大川。徐霞客在22岁到55岁的34年间到过当时全国的16个省区,对各地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有详细研究并记载。特别是对湖南云南一带的岩溶地貌的成因等有科学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徐霞客游记》能留存后世,还要多亏徐霞客的私生子李寄。李寄的生母原先是霞客的侍妾,怀孕后被以“嫁婢女”嫁到了李家,故取名“李寄”。李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曲折的身世,给李寄蒙上了阴影,也造成就了他愤世疾俗、傲岸不群的性格。他也是位盛有文名、著称乡里的饱学之士,成为霞客四个儿子中学识最渊博、成就最巨大、声名最远播的一个。

进了门厅,是天井。门楼有“绳其祖武”题额。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

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

徐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自幼博览群书,不喜欢做官,立志考察名山大川。徐霞客在22岁到55岁的34年间到过当时全国的16个省区,对各地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有详细研究并记载。特别是对湖南云南一带的岩溶地貌的成因等有科学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徐霞客游记》能留存后世,还要多亏徐霞客的私生子李寄。李寄的生母原先是霞客的侍妾,怀孕后被以“嫁婢女”嫁到了李家,故取名“李寄”。李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曲折的身世,给李寄蒙上了阴影,也造成就了他愤世疾俗、傲岸不群的性格。他也是位盛有文名、著称乡里的饱学之士,成为霞客四个儿子中学识最渊博、成就最巨大、声名最远播的一个。
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据说是徐霞客少年时代亲手所移栽的罗汉松。
原本这松是在盆里,一直长不大,后来他把松树移到院中,就长得越来越大,生机勃勃。这棵树应该是徐霞客故居唯一的遗存了。


1645年中元节,清兵围困江阴城,这时江阴的乡下也极不平静,一场席卷江南各地的奴变正在展开,徐霞客家族,这个在江南地区存在了上百年历史的大家族,迎来了家族史上最大的一次打击,在这次打击之后,进一步走向衰落,从缙绅地主变成自耕农。

后院,小房里展现徐母织布的场面。


徐霞客去世后,徐家当时在江阴也还算名门望族,与多少社会名流有着来往,有着雄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实力。但是遗憾的是,在徐霞客死后不久,整个家庭受到了二次重大的打击,使得整个家庭及其家族很快衰落了。

1645年中元节,清兵围困江阴城,这时江阴的乡下也极不平静,一场席卷江南各地的奴变正在展开,徐霞客家族,这个在江南地区存在了上百年历史的大家族,迎来了家族史上最大的一次打击,在这次打击之后,进一步走向衰落,从缙绅地主变成自耕农。

后院,小房里展现徐母织布的场面。

中国旅游日,是每年的5月19日,非法定节假日。该节日以《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而来。


故居全景图

生平年表。




故居全景图

生平年表。

故居对门就是仰圣园,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2001年建成开放。故居门票含这里。仰圣园是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介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

水上的小船应该是徐霞客时代的风格,想当年他就是这么出游的。
徐霞客的游历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他的母亲也鼓励他,并为他制作远游冠,以壮行色,但直到天启五年(1625),他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阶段则自天启五年(1625)他母亲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他的旅游“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这期间历游浙、闽、赣、楚、粤西、黔、滇等地。


第二阶段则自天启五年(1625)他母亲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他的旅游“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这期间历游浙、闽、赣、楚、粤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事物所采用的清新优美文笔,使读者爱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

《徐霞客游记》的史料价值,涵盖层面甚广。徐霞客对于山水地理方面的贡献,除了对山形地貌的观察外,对于水文分布、江源探寻以及山水与气候关系的体验,也有翔实的记录。徐霞客对于当时政治情势的观察也很深入,他游历各地看到整体政治风气的败坏、藩镇的巧取豪夺、土司制度的紊乱、人民生活的困顿以及边关军事防卫的松弛,都显示出晚明政治的腐败现象。


《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事物所采用的清新优美文笔,使读者爱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

《徐霞客游记》的史料价值,涵盖层面甚广。徐霞客对于山水地理方面的贡献,除了对山形地貌的观察外,对于水文分布、江源探寻以及山水与气候关系的体验,也有翔实的记录。徐霞客对于当时政治情势的观察也很深入,他游历各地看到整体政治风气的败坏、藩镇的巧取豪夺、土司制度的紊乱、人民生活的困顿以及边关军事防卫的松弛,都显示出晚明政治的腐败现象。

他的游记登录许多书院、古迹、碑碣、辞匾以及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等等,对于文化古迹方面的记录保存,发挥很大的作用。另外,徐霞客对于各地的宗教信仰、道观寺庙也多有记载,为儒、释、道各种宗教在各地的传布情形,留下了历史的轨迹。









晴山堂位于沈塘河畔,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为了庆贺母亲大病初俞而盖的堂舍,当时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这样的时日落成的堂舍,就命名为“晴山堂”。并表达了愿母亲“寿比南山”的心迹。

我们来的时候,整个景区空无一人。1978年重建晴山堂,堂坐西朝东,三面环水,仿明式建筑,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

堂中塑像:母子深情
晴山堂毁于兵灾,而刻石幸存。重建后的晴山堂北、西、南三面壁上整齐地嵌着当年的晴山堂石刻和2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其中不乏宋濂、倪瓒、祝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文征明、米万钟、黄道周等大家的手笔。

石刻内容可分三大部分:(一)称誉霞客祖上的诗文;(二)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三)记述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


徐霞客墓在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从马湾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

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墓园内遍植松柏,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广场上,有徐霞客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领导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徐霞客塑像碑文。

这一片,可以成为徐霞客纪念园。




石刻内容可分三大部分:(一)称誉霞客祖上的诗文;(二)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三)记述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


徐霞客墓在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从马湾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

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墓园内遍植松柏,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广场上,有徐霞客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领导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徐霞客塑像碑文。

这一片,可以成为徐霞客纪念园。



前一篇:夏日苏南:太平天国忠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