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苏南:太平天国忠王府

标签:
古戏台卧虬堂紫藤院李秀成苏式彩绘杂谈 |
分类: 江苏上海 |
太平天国忠王府,现在还是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只是展品都在隔壁的新馆展出了,这里腾出来,恢复原本的忠王府的状态。我们实际上是从后走到前的,我来个倒叙,照片成了从门口开始。这里曾经是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够早的吧。


太平天国的文字有其特殊性,出于避讳天王的考虑,所有姓王的改姓黄,所以今天两广地区不少黄姓是由王姓所改。另外太平天国的国名中有两个字今天是写不出来的,一个是天,一个是国,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寓意天为最大;国的繁体字中是一个“或”(读yù),但太平天国的是今简化国字缺点,寓意此中居王。


清咸丰十年(1860年)5月15日,数万太平军在忠王李秀成的统领下自天京出发开始东征;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6月2日即抵苏州城下,杀江苏巡抚徐有壬、署按察使朱钧等数人,收降清军五六万,缴获大批洋枪洋炮,全面占领苏州。入城后,李秀成住进拙政园,并将之改名为忠王府。


在东小院,这株明代正德年间文征明手植的古紫藤,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它曾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古紫藤旁有一圭形石碑,
上有光绪卅年江苏巡抚端方题写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八个大字。
紫藤院内是卧虬堂,后为戏厅。相传当年拙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相情相慕。仲春时节,藤飞花放,王献臣常在此宴饮诸子,名为“卧虬堂”。卧虬既因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

古典戏台为忠王府东路建筑,是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虽经数次维修,基本保持其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

古戏台前,是会客厅,看这样子,更可以会餐。

如此多的木画屏,大大提升这里的文化品味。


古戏台前,是会客厅,看这样子,更可以会餐。

如此多的木画屏,大大提升这里的文化品味。

戏台,最早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攻克苏州后所建。

戏台正面墙壁为著名画家金心兰所作的梅花仕女图,雕刻在黄杨木圆洞门屏障之上,戏台东西两端各设上下台阶。在台前的两根柱子上挂有镌刻楹联长板,联语为:冀北人文,风云龙虎;江南春色,歌舞楼台。



戏台正面墙壁为著名画家金心兰所作的梅花仕女图,雕刻在黄杨木圆洞门屏障之上,戏台东西两端各设上下台阶。在台前的两根柱子上挂有镌刻楹联长板,联语为:冀北人文,风云龙虎;江南春色,歌舞楼台。


四合院:忠王府东路建筑,古典戏台后的第二进。因当时为满足旗人的居住习惯,将忠王府东路建筑改建为四合院,其风格完全是按照北京皇家四合院建造。其柱漆为朱红,而窗棂漆为墨绿,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使我们后人在江南水乡也能领略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


这是忠王府的正殿,也是议政议事的地方。众多决策都源于于此。英国人呤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有一幅忠王主临军事会议图,绘的正是李秀成在苏州忠王府正殿主临军事会议。

忠王府自大门、仪门、大殿(包括正殿和后堂)梁枋均施彩绘,梁头、枋端亦多饰有如意头式的彩绘。彩绘的分布是:每根檩和枋上各有一方包袱锦(此为苏式彩绘名称,即彩绘中心部分,通称枋心)和两个如意头(也叫做包头,即枋心左右两端,通称箍头),每根梁和枋上各有一方包袱锦,用秋叶、摺扇等形式绘成边框,中间绘上鸟兽、花果、图案、山水、博古等。


大门的木雕,窗棂,都有特别的雕刻。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覆灭时被俘,写下了自述,现在的人生结论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终,不足为训。”


忠王府自大门、仪门、大殿(包括正殿和后堂)梁枋均施彩绘,梁头、枋端亦多饰有如意头式的彩绘。彩绘的分布是:每根檩和枋上各有一方包袱锦(此为苏式彩绘名称,即彩绘中心部分,通称枋心)和两个如意头(也叫做包头,即枋心左右两端,通称箍头),每根梁和枋上各有一方包袱锦,用秋叶、摺扇等形式绘成边框,中间绘上鸟兽、花果、图案、山水、博古等。


大门的木雕,窗棂,都有特别的雕刻。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覆灭时被俘,写下了自述,现在的人生结论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终,不足为训。”

礼拜堂上面的壁画,更是宝贝。根据思泉师的指点,一一拍下。
走马楼,原为太平天国时家眷住宅。上下楼不仅有楼梯,还有暗门。
前一篇: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下
后一篇:夏日苏南:江阴·徐霞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