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尚书第天官上卿第司马第友松祠大夫第 |
分类: 赣琼两广 |
在客栈用过早餐后,再次出门,好在村子不大,但作为旅游点,吃饭的地方真不多,估计是因为冬天的缘故。有点不解的是,既然是淡季,为啥周末这里的客栈的预订价格还是比平时高一点?仅仅是因为周末?

早饭后,也9点过了,村里的参观点大门也开了。这个村庄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仕,时至今日,村中还保留着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广州知府余自怡的“驾睦堂”等多处官宅。
友松祠,为明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建的家宅,正名为“驾睦堂”。余自怡去世后改为祠堂,故名友松祠。

进门,宅院深深的感觉。遇到一位乡民,说可以请导游来介绍,我们人少,只要十元,这么便宜,何乐不为。



大堂上,有一半的“圣旨”石刻。不知道怎么发现的,放在这里。

许多木材料,都是新作的,据说都是红豆杉。


小巷子里的酒坊。

大夫第,现为理坑村史馆。建于清朝后期,主人为清道光年间的光禄大夫余启官。

堂上,都是介绍他们村曾经的大人物。

木雕,大约都是戏剧人物,都有典故。





跟着导游,推门进来,一个院落,说是小姐楼,瞧那二层,窗户边有美人靠。

正厅为方形天井,四周皆木雕楼阁,栏板短窗,挂落垂花,无不精细。



彝训堂(又称友训堂)占地209.2平方米,高10米,建造者为余氏二十三代传人,年轻时南下广东、福建一带经营茶叶生意,发迹后回到村里兴建了彝训堂。


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


早饭后,也9点过了,村里的参观点大门也开了。这个村庄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仕,时至今日,村中还保留着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广州知府余自怡的“驾睦堂”等多处官宅。

进门,宅院深深的感觉。遇到一位乡民,说可以请导游来介绍,我们人少,只要十元,这么便宜,何乐不为。



大堂上,有一半的“圣旨”石刻。不知道怎么发现的,放在这里。

许多木材料,都是新作的,据说都是红豆杉。


小巷子里的酒坊。

大夫第,现为理坑村史馆。建于清朝后期,主人为清道光年间的光禄大夫余启官。

堂上,都是介绍他们村曾经的大人物。

木雕,大约都是戏剧人物,都有典故。





跟着导游,推门进来,一个院落,说是小姐楼,瞧那二层,窗户边有美人靠。

正厅为方形天井,四周皆木雕楼阁,栏板短窗,挂落垂花,无不精细。



彝训堂(又称友训堂)占地209.2平方米,高10米,建造者为余氏二十三代传人,年轻时南下广东、福建一带经营茶叶生意,发迹后回到村里兴建了彝训堂。


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

相传明神宗体念余懋学“代天巡猎”有功,将数尾放养在御花园池中的“红洛鱼”赏赐与他。余懋学告老回乡时,带回老家凿缸饲养。经漫长的驯化选择,逐逝形成今天婺源的特产“荷包红鱼”。



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大门位于三叉路口上,两侧呈八字形,上有四只龙形吻兽,磨砖对缝。导游说是伸开双臂,有大的胸襟。

里面的住户不知道是否是其后代。一个院落,放着不少的古旧三雕。


由于要赶去下一个行程,没有很仔细地一一查找老房子。感觉差不多了,退房,拉上行李出村。见理源桥建在理坑村村口,桥上有亭,实为四面坡顶房屋。古代按照风水师的说法,桥位于水口,在溪流上横驾,藏风聚气。它和文笔塔一起,将水口关锁严密,扼住关口。共同主宰着村落的盛衰和安危。


亭上有四块字匾,西南端为“山中邹鲁”;西北端为“理学渊源”;东南端是“文光耀日”,桥亭里还一块匾写着“笔峰兆汉”。




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大门位于三叉路口上,两侧呈八字形,上有四只龙形吻兽,磨砖对缝。导游说是伸开双臂,有大的胸襟。

里面的住户不知道是否是其后代。一个院落,放着不少的古旧三雕。


由于要赶去下一个行程,没有很仔细地一一查找老房子。感觉差不多了,退房,拉上行李出村。见理源桥建在理坑村村口,桥上有亭,实为四面坡顶房屋。古代按照风水师的说法,桥位于水口,在溪流上横驾,藏风聚气。它和文笔塔一起,将水口关锁严密,扼住关口。共同主宰着村落的盛衰和安危。


亭上有四块字匾,西南端为“山中邹鲁”;西北端为“理学渊源”;东南端是“文光耀日”,桥亭里还一块匾写着“笔峰兆汉”。

前一篇:冬游记:婺源·理坑·上
后一篇:冬游记:婺源·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