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记:婺源·理坑·上

标签:
自驾徽州上饶理学渊源耕读人家 |
分类: 赣琼两广 |
作为2018年的收关出行,我把规划半年的江西婺源景德镇和安徽的六安安庆来个长途奔袭。老倪同志依然欣然同行。15日周六,上午出发,在东二环接上老倪,走北二环上高速,经过古田、建阳、武夷山、开了400公里,下午一点到达上饶。在高铁站附近一碗大排米粉填饱肚子。
溪流边最亮的就是他们的客栈,好像是个网红。这个时节,除了我们来,还有几个来自大连的游客。
一楼还在重新装修,老板乘这个淡季进行改造工程。二楼房间不错,天气冷,开空调还可以。

夜里的理坑,在二三度左右,加上小雨,更显得冰冷。

手机来一张,不一样的色彩。


客栈前有座石桥,对面还有小卖部。

让客栈老板安排我们的晚餐。这家的冷水鱼吃起来不错。

因为看过许多人来婺源,都是去那些相对著名的景点,我是第一次来,但走过的徽州古村落已经不少了,所以就挑个冷门一些的。16日一早的理坑,六点多了,也还是静悄悄的。

熬到七点多出来,天光大亮。这下村落可以看得清晰。

可以说,理坑在婺源的最北端,道路到了这里,就只剩下羊肠小道了。所不同的是,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新农村改造的步伐依然来到这犄角旮旯处,新的房子,相对碍眼。

这里再往北,就是黟县,自然山体挡住了去路。

顺着溪流,在村边溜达一下。



来到高处,拍个全景图。冬天的理坑。


通往徽州府城的山道,有座观音阁,虽说古徽州的乡民不像福建各地那样大修庙宇,小小的观音庙,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这么早,观音阁不开门,敞开式的走廊还是可以通达。

以前道路不发达,都是手拉肩扛,相对闭塞的环境,却也是立志出世的学子发奋读书的好地方。在历史上,理坑共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不得不佩服呀。

村落后面,是一大片的天地,远处,都是山体阻隔了。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婺源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财富,在理坑,这样的场面随处可见。

岁月的痕迹,让粉墙都发黑了。

走入村中,如同走进了过去的时光。这里可都是耕读人家呀。



理坑都姓余,遇到的余姓,感觉这次出行比较多,看来主要集中在长江两岸。这么早,三雕工艺馆还没开门。

村中的主干道,还有牌楼,可惜上面的字是现在贴的。

花厅,正名三省堂,为明末建筑。门面够精细,可惜来早了。

因为要回到客栈是早饭,就先回来了,村口的文笔塔,据介绍是近几年重建的,有了它,感觉更有意蕴。


夜里的理坑,在二三度左右,加上小雨,更显得冰冷。

手机来一张,不一样的色彩。

这里的理坑,不是李坑,原名“理源”,是中国历史古村落,建村于北宋末年。历史够悠久的,我的感觉,因为地处偏僻,村落保存相对完好。

客栈前有座石桥,对面还有小卖部。

让客栈老板安排我们的晚餐。这家的冷水鱼吃起来不错。

因为看过许多人来婺源,都是去那些相对著名的景点,我是第一次来,但走过的徽州古村落已经不少了,所以就挑个冷门一些的。16日一早的理坑,六点多了,也还是静悄悄的。

熬到七点多出来,天光大亮。这下村落可以看得清晰。

可以说,理坑在婺源的最北端,道路到了这里,就只剩下羊肠小道了。所不同的是,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新农村改造的步伐依然来到这犄角旮旯处,新的房子,相对碍眼。

这里再往北,就是黟县,自然山体挡住了去路。

顺着溪流,在村边溜达一下。



来到高处,拍个全景图。冬天的理坑。


通往徽州府城的山道,有座观音阁,虽说古徽州的乡民不像福建各地那样大修庙宇,小小的观音庙,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这么早,观音阁不开门,敞开式的走廊还是可以通达。

以前道路不发达,都是手拉肩扛,相对闭塞的环境,却也是立志出世的学子发奋读书的好地方。在历史上,理坑共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不得不佩服呀。

村落后面,是一大片的天地,远处,都是山体阻隔了。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婺源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财富,在理坑,这样的场面随处可见。

岁月的痕迹,让粉墙都发黑了。

走入村中,如同走进了过去的时光。这里可都是耕读人家呀。



理坑都姓余,遇到的余姓,感觉这次出行比较多,看来主要集中在长江两岸。这么早,三雕工艺馆还没开门。

村中的主干道,还有牌楼,可惜上面的字是现在贴的。

花厅,正名三省堂,为明末建筑。门面够精细,可惜来早了。

因为要回到客栈是早饭,就先回来了,村口的文笔塔,据介绍是近几年重建的,有了它,感觉更有意蕴。

前一篇:2018年的最大收获:当姥爷
后一篇:冬游记:婺源·理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