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千百年来一直浓缩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和创新精神。
瓷器滥觞于东汉时期,历经魏晋、隋唐、宋元瓷业的发展后,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代起,江西景德镇跃升为“天下窑器所集”之瓷都,所烧瓷器的品种、产量、销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青花瓷器经元代短暂的繁荣后,在明代得以创新和推广,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颜色釉瓷器,技术高妙、气韵雅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所制瓷器以精妙严谨著称,且“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除沿袭前代的制瓷工艺外,新创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美轮美奂,为中国瓷器艺术增添了异彩。
明清瓷器,集中国古代工艺之大成,忠实地记录了瓷工们的不朽功绩,也折射出了创造它们的时代的特有光辉。
洪武瓷器
明代洪武二年(1369),朝廷在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此后,历朝均沿袭这种制度,所烧产品被泛称为“官窑瓷器”。洪武官窑瓷器以青花、釉里红、红釉瓷器为主,其中红釉瓷器釉层较薄,呈色均匀,红中微微泛黄;青花和釉里红依然保留元代遗风,但图案题材比较单调,构图不及元代严密,运笔也相对呆板。民窑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是青花瓷,笔意洒脱奔放,具有浓郁的写意风韵。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洪武
永宣青花
青花是用钴料作着色剂,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的瓷器。钴料在高温焙烧后会发出蓝色,和白色的胎骨相映衬,从而形成了蓝白相间的图案。我国青花出现于唐代,入元以后日渐成熟,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官窑主要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浓艳,浓重处时常会出现铁锈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十分接近,所以有“永宣不分”之说。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青花海水葡萄纹盘
明 宣德
空白期瓷器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将近30年,政局动荡,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景德镇的制瓷业也转入低谷期,所烧瓷器的数额、质量和品种等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一直以来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这个时期官窑烧造的器物很少书款,民窑仅以青花瓷为唯一品种。在时代特征方面,正统瓷器接近宣德晚期瓷器,气韵刚劲;景泰瓷器色调趋向淡雅,线条纤细;天顺瓷器彻底摒弃了明早期雄健豪放的风格,彩色柔和,为成化瓷器秀丽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青花天马纹梅瓶
明 天顺
成化、弘治、正德瓷器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景德镇制瓷业得以恢复并扩大生产规模,由于统治阶层审美趣味的差异,致使各朝瓷器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成化瓷器以轻盈秀雅之风独步一时,造型玲珑秀奇,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弘治朝以黄釉瓷的烧制最为突出,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细纯正,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正德瓷器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大幅度增加,青花多用江西瑞州生产的石子青料绘画,图案呈色蓝中泛灰;素三彩以黄、绿、紫、白等釉色做装饰,色调幽雅,图案简练,是素三彩中的杰作。
白釉雕填绿龙纹盘
明 弘治
明 崇祯
嘉靖、万历青花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青花纹样采用回青绘画,回青也称“佛头青”、“青金蓝”,色调蓝中泛紫,时代特征鲜明。从现存的实物资料来看,这三个时期的青花呈色也略有不同,嘉靖初期颜色偏浅淡;隆庆时色泽最佳,浓艳湛蓝;万历晚期色调趋向灰暗。由于嘉靖、万历两朝帝王笃信道教,致使瓷器的纹样和造型等呈现出浓郁的道教色彩,常见的器皿有葫芦瓶,典型的图案有八仙、八宝、八卦、云鹤等。
青花三狮纹罐
青花云龙纹葫芦瓶
青花松竹捧寿纹梅瓶
明
万历
明 万历
明 万历
明
万历
下:青花花鸟纹盖罐
青花云龙纹碗
明 万历
嘉靖、万历五彩
五彩是瓷器彩绘技法之一,可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其釉上彩料多为透明色,采用单线平涂技法绘画,故图案无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明代五彩始烧于宣德时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颇为流行。典型的嘉靖五彩多以红、淡绿、黄、褐、紫及釉下蓝彩堆成,呈现出红浓翠艳、热烈华丽的视觉效果。万历五彩除采用传统的绘、染、填、点、堆贴等装饰手法外,亦发明了五彩和镂空相结合的工艺,所制产品图案繁密,尤其突出红彩,显得俗艳刺目,世称“大明彩”。
青花五彩龙凤纹碗
红绿彩人物纹诸葛碗
明 万历
明
嘉靖
黄地五彩双龙纹盘
青花五彩云龙纹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