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辽代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和素陶器等,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亦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是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常见的碗、盘、碟、盏等,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高峰。
辽代陶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茶末绿釉长方单孔鸡冠壶

绿釉单孔鸡冠壶

绿釉划牡丹纹单孔鸡冠壶
白釉单孔鸡冠壶

绿釉划花双孔鸡冠壶

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

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

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

白瓷提梁鸡冠壶
唐代晚期
辽宁喀左大三家子出土

白瓷牺流穿带壶

鳝鱼黄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
高27.3、腹径25.4×9.1厘米
穿带扁壶源于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器,器身侧面的穿鼻,主要用于穿系革带,便于马上携带,故又称“携壶”。此器两侧的纹样相同,均由同心圆点出发,围以三组环形纹饰,是当时瓷器中常见的几何图案。

绿釉贴皮条装饰陶壶

白瓷“官”字款盘口长颈瓶
辽宁建平王府沟出土

黄釉划牡丹纹长颈瓶

黄釉划牡丹纹执壶
黄釉帖璎珞纹执壶

绿釉贴花瓜形执壶

绿釉葫芦形执壶
执壶是隋代中原地区出现的一种造型,又称“注子”、“注壶”或“偏提”,做为酌酒、注茶和调味剂的容器,唐宋时期传入辽朝。辽代执壶在形制上富于变化,一部分直接模仿中原式样,但工艺水平不够精湛;一部分揉入契丹地域文化符号,造型和纹饰风格较为独特。此器呈葫芦形,大体沿用了宋代同类器物的造型,只是工艺略显粗糙,体现了辽代瓷器朴拙的艺术风貌。

白瓷划莲瓣纹净瓶
白釉净瓶

黄釉划弦纹凤首瓶
高36.8、腹径13厘米
凤首瓶因颈部之上堆塑凤首而得名,最早源于西域诸国流行的一种银质把壶,唐代传入中原地区,时称“胡瓶”。辽代的凤首瓶在吸附中原地区造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釉色有黄、绿、白及三彩等。此件凤首瓶是辽瓷中少见的精品,凤冠形的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喙,眼、耳、鼻、眉、喙毕具,竹节状的长颈,广肩敛腹,底足外展,全器如矗立于风中伸颈敛翼的凤鸟,栩栩如生。

白釉剔粉牡丹纹罐

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

白瓷花式渣斗
辽-金
辽宁朝阳西大营子郭家采集

白釉绿彩划花盆
白釉绿彩划花三鱼纹盘

三彩釉印水波莲纹花式碟

三彩釉印复瓣莲纹花式碟
高2.6、口径13.3厘米
辽三彩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工艺,胎釉之间常施白色陶衣,釉色以黄、绿、白为主。施釉时,用不同色调的釉料按胎面的图案设计巧妙搭配,形成了明艳鲜亮的装饰效果。此碟是辽代三彩器中独特的品种,以盛开的莲花做为器身,器壁由放大的花瓣组成,底心装饰着简化了的花蕊。

三彩釉印水波三花纹海棠盘
三彩釉印三花纹海棠盘

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
辽-金
高18、腹径12*14.1厘米
倒流壶是北方草原地区常见的壶式。壶口是封闭的,腹体内设置一个圆管,直接和壶底的注水孔相通。使用时由注水孔注入水,水顺着圆管的另一端流近壶体内,直到水平面接近圆管的高度为止,细长的壶流是为了向外倒水之用。这种设计便于马上携带,无论壶体怎样摇晃,里面的液体都不会轻易外泄。此器被塑成鸡形,器身随意点洒褐色的斑点,突出了鸡羽的质感,栩栩如生。

三彩釉印海水流云纹扁把壶
高21、腹径18.6厘米
淡红陶胎,流基部作牺首张口状,构思巧妙。扁圆把,上有环状穿鼻,供穿系绳链之用。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娇艳光洁。壶身两面模印凸起的花纹,中心为太极图式复线花纹,围以如意流云带,水波莲花纹地,疏密得当,主次分明,把外印蟠结绶带花饰。此器制作精工,花纹别致,是辽代三彩器中少见的精品。

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灰陶扑满
辽-金
辽宁新民红帽子古城址出土

三彩釉印花小床

白瓷刻莲瓣纹温碗
白瓷刻莲瓣纹执壶
北宋 辽宁喀左白塔子辽墓出土
北宋
辽宁喀左白塔子辽墓出土

白瓷刻莲瓣纹执壶
北宋
辽宁北票水泉出土

白瓷牡丹纹盖罐
北宋
辽宁文县清河门辽墓出土

青瓷刻莲瓣纹盖罐
青瓷刻莲瓣纹盖碗
五代
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
北宋
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

以上未注明的都是辽代文物,资料来自辽宁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