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闽中:永安·吉山村抗战遗址 中

标签:
文川溪材排厝棋盘厝榕荫亭橘子石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继续在吉山的游览。说吉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是因为有了这条溪流。文川溪,沙溪的一条支流,从连城而来,走到溪流边,
才发现确实有风景。

如果潘冬子在这里,也可以拍《闪闪的红星》了。


沿着文川溪,我们绕道村的那一头。

淇园,也是永安抗战遗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所在地,庭长翁敬棠也住在这里。





旧址由吉山第十世祖刘元功和其子刘见龙于清嘉庆年间建,合院,中间竖向长条形天井,大门开在天井前方,坐东朝西,为面阔一间(有屏门),进深五柱,天井两侧各建上、下堂建筑,天井后侧设一侧厅,整体建筑面积结构像“棋盘”。,地面为方砖铺设,长条形天井地面为鹅卵石。



燃藜堂:省国民政府教育厅长郑贞文居所旧址。


榕荫亭:原为民主庙,庙内供奉的是民主公、民主婆,庙旁一棵百年古榕遮盖其中。民主庙在永安市境内分布普遍,它们大多建在村庄水尾处,因为在当地民间有民主公把守水尾的说法。这里所谓的民主,类似镜神,管一方平安。民主,不是人民当家做主,而是民众之主。

亭门两旁的楹联:“樵客晚归笠带云,渔舟夜静网收月”,是为时任国民党福建省府委员、省参议会副议长的前清进士陈培锟所撰,“榕荫亭”亦为其命名。

渡头宅与浮桥、榕荫亭构成三位一体的自然景观。可以说,这里是吉山最美的地方。

前面看的都是老房子,不管是翻新不翻新,这里才是赏心悦目。


如果潘冬子在这里,也可以拍《闪闪的红星》了。

河西岸边有一个园如橘子的黑褐色巨石,跟电视插转台的锅一般大,当地人称作"橘子石",也许这就是吉山一名最早的来历。橘等于吉,福州话同音。橘子石后的钢索桥,来的时候看到一年轻人从上面开摩托车飞驰而过,真是艺高人胆大。作为背景的就是没走上去的北陵。

沿着文川溪,我们绕道村的那一头。

淇园,也是永安抗战遗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所在地,庭长翁敬棠也住在这里。

这座座仅余院墙和门楼的古建筑遗迹,它就是清代吉山九座书院之一的淇园。翁敬棠,(1885-1957),福建闽侯琅岐人。在担任任北洋政府总检察厅检察官期间,对北洋政府与法国政府秘密签订《金佛朗案协定》,感到极为愤慨,撰写了《总检察厅检察官检举金佛朗案犯罪理由书》,呈交北京总检察厅,检控外交总长沈瑞麟和财政总长李思浩构成外患罪,应立即立案起诉。同时,翁敬棠还将检举书分寄各报社发表,引起举国哗然。翁敬棠此后历任武汉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刑庭庭长,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民庭庭长、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庭长。抗战胜利后,翁敬棠改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民国37年膺选为大法官,但他辞不受命,回福州任福建学院教授。建国后,翁敬棠被选为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福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福建省委员会委员、福州市人民政府委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第二副馆长。

这座古书院的院墙上长满杂草,门楼爬满常春藤,在常春藤掩映下的门楼匾额上,蓝色的“淇园”二字依稀可辨。推开大门看进去,园子里杂草丛生,一派荒芜,原有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显得异常荒凉。

材排厝,这名称福州话读起来很顺。抗战时期,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的工作人员在此居住,材排厝既是一座很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又是当年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派驻三省机构工作人员的居住地,省高等法院民事庭长陆雪塘就住在左侧横屋,陆雪塘1949年赴台,后曾任台湾高等法院院长。

这一段的老房子,维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还有一些残留。材排厝的南面为酒坊。

吉山富商刘锡晋于清代年间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平面如同一只木排,东西宽,南北窄,横向排列。房屋分为两个单元,两单元间有一过道为防火路。

中轴对称,每单元分中间为主屋,左右两侧为侧屋,主房由门楼、矮围墙、院子、春亭、下堂、春亭、上堂组成,上、下堂为通透式无隔墙,而左右侧屋从主屋而过,也分院子、春亭、下堂、上堂组成,只是上、下堂中间有用门相隔,房屋左右侧还各有一列横屋。材排厝均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

两只土狗,躺在堂屋前,一排房屋,除了两个工人,不见他人。

材排厝,名副其实。


材排厝一共有4大厅,12小厅、158间房,厅厅相通,弄弄相连。

这座古书院的院墙上长满杂草,门楼爬满常春藤,在常春藤掩映下的门楼匾额上,蓝色的“淇园”二字依稀可辨。推开大门看进去,园子里杂草丛生,一派荒芜,原有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显得异常荒凉。

材排厝,这名称福州话读起来很顺。抗战时期,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的工作人员在此居住,材排厝既是一座很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又是当年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派驻三省机构工作人员的居住地,省高等法院民事庭长陆雪塘就住在左侧横屋,陆雪塘1949年赴台,后曾任台湾高等法院院长。

这一段的老房子,维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还有一些残留。材排厝的南面为酒坊。

吉山富商刘锡晋于清代年间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平面如同一只木排,东西宽,南北窄,横向排列。房屋分为两个单元,两单元间有一过道为防火路。

中轴对称,每单元分中间为主屋,左右两侧为侧屋,主房由门楼、矮围墙、院子、春亭、下堂、春亭、上堂组成,上、下堂为通透式无隔墙,而左右侧屋从主屋而过,也分院子、春亭、下堂、上堂组成,只是上、下堂中间有用门相隔,房屋左右侧还各有一列横屋。材排厝均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

两只土狗,躺在堂屋前,一排房屋,除了两个工人,不见他人。

材排厝,名副其实。


材排厝一共有4大厅,12小厅、158间房,厅厅相通,弄弄相连。
边上的民居,安然无恙。


棋盘厝:省教育厅督导处、《福建教育》《国民教育指导月刊》《中等教育》编辑部旧址。因两边房屋布局对称,天井又像楚河汉界,整座看起来像象棋盘,而被称之为棋盘厝。

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曾在此居住。棋盘厝是吉山村三大厝之一,当年省教育厅的职员多为各机关公务人员兼职,现多数在台湾。这里的修复工作还在进行中。

旧址由吉山第十世祖刘元功和其子刘见龙于清嘉庆年间建,合院,中间竖向长条形天井,大门开在天井前方,坐东朝西,为面阔一间(有屏门),进深五柱,天井两侧各建上、下堂建筑,天井后侧设一侧厅,整体建筑面积结构像“棋盘”。,地面为方砖铺设,长条形天井地面为鹅卵石。



燃藜堂:省国民政府教育厅长郑贞文居所旧址。

挹秀楼:吉山村唯一的一座具有西欧风格的小洋楼,于1945年由刘韵韶先生所建,精致玲珑,结体坚实,具有很好的防潮功能。挹秀的意思是把美好的东西都聚集于此。

锡朋厝,抗战时的福建省永安警察局,陈培琨先生居住地。

这里下行,继续往溪边去。

锡朋厝,抗战时的福建省永安警察局,陈培琨先生居住地。

这里下行,继续往溪边去。


榕荫亭:原为民主庙,庙内供奉的是民主公、民主婆,庙旁一棵百年古榕遮盖其中。民主庙在永安市境内分布普遍,它们大多建在村庄水尾处,因为在当地民间有民主公把守水尾的说法。这里所谓的民主,类似镜神,管一方平安。民主,不是人民当家做主,而是民众之主。

亭门两旁的楹联:“樵客晚归笠带云,渔舟夜静网收月”,是为时任国民党福建省府委员、省参议会副议长的前清进士陈培锟所撰,“榕荫亭”亦为其命名。

渡头宅与浮桥、榕荫亭构成三位一体的自然景观。可以说,这里是吉山最美的地方。

前面看的都是老房子,不管是翻新不翻新,这里才是赏心悦目。

前一篇:秋游闽中:永安·吉山村抗战旧址上
后一篇:秋游闽中:永安·吉山村抗战遗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