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闽中:永安·吉山村抗战旧址上

标签:
上新厝定和宅大夫第刘氏祖屋刘氏宗祠 |
分类: 八闽大地 |
永安也是来过数次的地方,但作为抗战期间福建省府所在地,解放后不大宣传,我们也无从知晓。这几年两岸和缓,国共纷争已经是过去的云烟,永安这块作为福建省抗战中心的历史,有重新挖掘出来。抱着填空的心态,我就乘机来走一趟。还没到吉山村,北陵竹筏漂流景点先来到,居然没有营业。空荡荡的河面,只有不息的流水。
路边的小庙。

更大的我们也没进去。先走走北陵。

小小的石头路,说是有景点,感觉已经荒凉,不去了,后撤。后来看资料说上面是有一个春谷山庄。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先后担任省主席的陈仪、刘建绪官邸就设在春谷。

继续前行,到了吉山村,小小的道路,正愁无处停车,拐进去,一个不小的停车场,这下放心了。边上就有一座老房子。这座闽北小山村,曾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七年半之久,而吉山村作为省政府主要机关及大专院校的驻地,至今仍保留着多处抗战文化旧址。这是刘氏宗祠。

路边的小庙。

更大的我们也没进去。先走走北陵。

小小的石头路,说是有景点,感觉已经荒凉,不去了,后撤。后来看资料说上面是有一个春谷山庄。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先后担任省主席的陈仪、刘建绪官邸就设在春谷。

继续前行,到了吉山村,小小的道路,正愁无处停车,拐进去,一个不小的停车场,这下放心了。边上就有一座老房子。这座闽北小山村,曾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七年半之久,而吉山村作为省政府主要机关及大专院校的驻地,至今仍保留着多处抗战文化旧址。这是刘氏宗祠。

永安抗战旧址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永安文庙、复兴堡外,其余10处抗战旧址均在吉山村,刘氏宗祠位列其中。吉山刘姓,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汉高祖刘邦之第刘交的后裔。

走进幽雅清静的祠院,迎面看见大门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丰沛传千古”;下联“彭城大一家”,横幅“名播中华”。两扇内门上书写着四个大字“国盛族兴”。左柱联“脉从南剑分支钟祥济美”;右柱联“源兴东平合派乐善贻芳”,上方横匾写着“簪缨继世”四个大字。

进入春亭,上方悬挂的是1942年,第二任省主席刘建绪给吉山刘氏宗祠所题的“绳其祖武”四字牌匾,这是“崇仁堂”内所挂牌匾中官职最高的一位。刘建绪是湖南人,算是本家。


大厅内有4根木柱对称而立,柱上有题刻楹联,厅左右墙上写有“忠、孝、第、信”四个黑字。大厅上方高悬着“贡元”、“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其中大部分为刘氏光宗耀祖的历代学子。

刘氏宗祠系歇山顶穿梁式木结构,为三进三开间抬梁式构架,梁上雕刻十分雅致,祠内整个布局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地排列厅堂,中间天井,两旁是回廊。1938年省教育厅设在吉山刘氏宗祠,在此办公达七年半。

走进村落,房屋星星落落,菜地倒是房前屋后都是。

村中心是古巷十三行,木头房对着水泥房,曾经的商业中心,现在只有一两个杂货铺和肉摊。

凝芳宅:清代建筑,朴实厚拙,清亮整洁。凝芳最大的看点便是门外的照壁和门楼雕刻,因当时比较少见而闻名。


刘氏始祖刘贵三开发吉山时居住的房屋,吉山刘姓第一宅,上、下吉山村所有刘姓都出自这里,后人便称之为刘氏祖屋。

刘氏祖屋外的石旌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旗杆上的石斗,两个斗的为刘元晖进士的石墙杆,斗上刻有“联捷进士”四个字;一个斗的为刘高贞举人的石墙杆,刻的是“辛酉乡荐”四个字以及已损毁的石墙夹两对。

遇到这位头戴斗笠,肩扛锄头的刘家人,他介绍说先祖来这里,一只鸭姆一天下两个蛋,靠鸭蛋站住脚跟。

不大的刘氏祖屋,是《老百姓报》编辑部旧址。现在翻新,有模有样。


堂屋的屋顶,单层瓦片。

一座祖屋何以建得如此之小,答案已在族谱中得到解释:建屋无须高华,聊以蔽风雨可也。这是刘贵山立下的祖训。后代遵循这个祖训,敦本务实,耕读助子,所建房屋大都不高。直至清康熙后,由于出了进士刘元晖(任深泽县知县)、举人刘高贞(任河南巩县知县)、刘国琳(任陕甘督标、右营参将)等人后所建的房屋才逐渐盖得又高又大了。

来到村北,一组建筑来的时候就很醒目。府第始建于清道光丙午三十六年(1846年),整个建筑连同半月池、院坪、天井、花台,占地3000多平方米。大夫第院后古树参天,整座建筑围绕在以青砖砌筑的围墙内,围墙外有半月形池塘,据说能聚拢财气。

走进吉山,感觉就是好,所有的古建随你参观,大门全部打开。

毕竟是大夫第,进门的门洞就有气派。

穿过院子至正宅大门,此宅为三进五开间双护厝,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院内精美的砖、木、石雕精品随处可见。斗拱、挂落、栋梁、廓心、柱基石、匾额、门罩等建筑构件上,雕刻题材丰富,技法多样,足见其家当年的富实和文化修养。

这样的木头建筑,感觉日本的房子有类似的。

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福建省交通驿运管理处旧址,省交通驿运管理处副处、近代永安名人——留法博士黄曾樾曾在此居住。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担任福州首任市长。福州解放后,他先后到国立福州音乐专科学校、福建师范学院任教任教。1966年10月11日黄曾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死,终年68岁。1979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了为黄曾樾博士平反昭雪大会。

大夫第大堂。





定和宅,墙上的“抗战到底”,是我看到的唯一抗战标语。

今日起出门数日,朋友们的博客估计就没时间造访了,这期间就不评论了哈。